李 琳
(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模塊化教學是一種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且用在教育教學中的系統化教學方法。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改變“以知識點講解為主”、單模態課程教學的傳統課程組成方式,實現以“專業技能提升需求”、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標設置模塊化課程”,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積極性。以國家級骨干教師教學示范中心課為平臺,引導、鼓勵教師與自身專業相結合,寓研于教,積極主動開展教學多模塊化課程,為課程革新全面推廣和有效運用,最終為建立MOOC奠定基礎。
2.1.1 串珠式教學模塊結合
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都包括專業核心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通用模塊和1個動態職業模塊。采用“分段式串并結合”的教學模式,公共基礎模塊和專業通用模塊采用并聯模式,專業核心模塊和動態職業模塊采用串聯模式。這是傳統意義上教學模式的典型特征,而“1+1+1+1”模塊,是指教育平臺模塊、教育培養方向模塊、崗位技能模塊和職業技能掌握模塊相結合,組成串珠式培養模式,模塊之間有機過渡融入,完成教學模式。
2.1.2 模塊化課程組成圖解
如表1所示,由課程階段加課程內容以及學分來組成,在這里將學期分為6個學期,3個學年(參考普通專業技術學院學年制),課程階段中數字代表單個學期,組合方式表示該課程需要在哪幾個學期學習,學分制表示修完相應課程將會有多少學分能夠修滿。
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分析課程的教育與教學和管理功能,在此基礎上,客觀考慮課程編制和課程實施的整體要求,科學安排教學時數,將課程內容按崗位、知識和能力要求,編排為合理的課程模塊體系。模塊化課程體系找準瞄準點,定位職業崗位。課程體系主要涉及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系統課程。

表1 模塊化課程組成
2.3.1 公共基礎課模塊
公共基礎課是高校各個專業學生共同必修的課程,每個學校根據辦學性質的不同以及辦學宗旨的差別,公共基礎課也有不同特點,模塊化課體系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公共課程如圖1所示。

圖1 公共基礎課模塊
2.3.2 專業基礎課模塊
專業基礎課模塊由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兩個子模塊構成,每個模塊由不同課程構成。其中專業必修是構成該專業必須掌握的基礎性課程,專業選修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拓展技能的課程,課程內容如表2所示。
2.3.3 崗位實踐模塊
崗位實踐模塊主要是校企合作開發的模塊,聚集校企合作管理和實踐教學管理于一體,實現高效性、實時性、信息一體化。崗位實踐模塊包括兩個渠道,其一是選擇校企合作,直接去意向企業完成實習課程,另一種是自主選擇職業單位進行崗位實踐。在正式入職之前,學校設置崗前動員和崗前培訓課程,崗位實踐結束后要進行崗后評估與畢業設計,完成學分的修習。部分學生還可以參加相關等級證書的考試,順利結束后可獲得相關資格證書。
選課主要體現在公共基礎必修和選修模塊,專業基礎必修和選修模塊的課程選擇上,對于崗位模塊屬于最后生成,默認選擇狀態。
考評分為理論成績測評和綜合實踐測評,除此之外還有特別成就加分項目。理論成績測評包括對公共基礎必修和公共基礎選修的綜合成績績點,對專業基礎必修和專業基礎選修的綜合成績績點,最后理論成績測評成績為3個學年的綜合得分均值績點。綜合實踐測評包括學生在工作單位取得綜合評分和畢業設計的綜合評分,其中實習企業有一票否決權。但是計算機作為一門創新能力更重要的學科,如果學生在學習期間研究出特別成功項目,比如一種新程序或語言,將會采取單獨獎勵加分制,以上3部分構成評價體系。

表2 課程模塊
針對職業性開發模塊包括校企合作、定向培養、職業素養、企業體驗、就業指導、崗前強化、專場招聘、就業回訪等部分。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技術等服務行業不斷涌現,2014年,“鼓勵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更是被寫進征服工作報告。總理在征服報告中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計算機專業作為一種實用性專業,學校與多家企業都保持深度的合作關系,企業高層參與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參與企業產品的設計和研發,畢業時相當于有兩年的工作經驗,培養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1]竇立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功能模塊式課程體系假設研究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