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柱
摘 要:該文介紹了樅陽縣地理地貌、耕地土壤養分狀況和耕地地力等級分布情況,并根據地力分布特點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耕地改良利用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樅陽縣;養分狀況;地力等級;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0-0060-02
樅陽縣濱臨長江下游北岸,面積1808.1km2,境內倚山濱江懷湖,地形復雜,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腹部低洼,自南向北呈平原—丘陵—山地三級階地,構成4個地形區域,即沿江平原、中西部丘陵、西北部崗地和東北部低山地。本文根據分析了樅陽縣不同的地形區域、土壤養分狀況及地力等級分布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區域土壤改良利用的對策建議。
1 樅陽縣耕地耕層土壤養分狀況
對全縣各鄉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中抽取的8228個土樣進行化驗,結果如下:
1.1 有機質含量中等偏上 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27.05g/kg,其中40.0g/kg以上的有573個,占6.9%;低于臨界值10.00g/kg的有117個,占1.43%;總體情況在中等偏上水平。
1.2 有效磷含量偏低 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6.49mg/kg,中等及以下的有7749個,占94.96%,其中低于臨界值的及以下的有4953個,占60.36%。
1.3 速效鉀含量中等 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73.25mg/kg,處在中等水平,其中150.0mg/kg以上的有7064個,占79.28%;臨界值以下的有1726個,占總數的21.4%。
1.4 微量元素含量中等 由于樅陽縣水稻土面積較大,占采樣調查數量的78.5%,土體在1.2m內有大量的鐵錳結核存在,所以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含量較高;有效硼含量偏低,有2800個土樣含量在臨界值以下,占所有土壤樣品的34.1%。
1.5 土壤酸性明顯 土壤平均pH值5.49,5.5≤pH<7有7200個,占所采土樣的87.8%;pH≥7只有1005個,占所采土樣的12.2%。這表明樅陽縣個別鄉鎮土壤有酸化趨勢,可能原因:一方面降雨量增加,土壤鹽基離子不斷淋洗損失;另一方面是偏重使用于酸性肥料,導致土壤酸度的增加。
2 耕地地力等級面積統計
以2017年樅陽縣耕地總面積57333.33hm2為基準,按面積比例進行平差計算各耕地地力等級面積,如表1所示。
2.1 1級地面積與分布 1級耕地面積8081.20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4.11%,主要分布在長沙鄉、老洲鎮、湯溝鎮等沿江平原及江心洲各鄉鎮。其主要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質地以中壤土為主,少數為重壤土等。土層深厚,無明顯障礙層,也無土壤侵蝕,有效土體厚度均在100cm以上,耕層較厚,灌溉和排澇條件優越。土壤養分含量水平相對較高,除速效鉀和有效硼含量偏低外,其余養分為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表2)。
2.2 2級地面積與分布 2級耕地面積12051.34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1.01%。主要分布在陳瑤湖鎮、周潭鎮等東南部各鄉鎮。其它鄉鎮也有零星分布。其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潮土;質地類型主要為重壤、中壤,分別占42.05%、46.35%。地貌類型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土層深厚,有效土體厚度均在100cm上下,無障礙層次,灌溉和排澇條件良好。土壤養分含量水平高(表3)。
2.3 3級地面積與分布 3級耕地面積27043.47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47.17%。該類型土壤分布較為廣泛,各鄉鎮均有分布,其中陳瑤湖鎮、橫埠鎮、老洲鎮、麒麟鎮、錢橋鎮、義津鎮面積較大。3級地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占92.64%。地形部位以平畈沖田為主,部分為塝田、低洼地、低洼田。無明顯土壤侵蝕現象。質地多為重壤、重粘和中壤。有效土體厚度在80cm左右,灌溉和排澇條件一般,土壤養分含量水平如表4所示。
2.4 4級地面積與分布 4級耕地面積8424.29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4.69%。該等地主要分布于錢橋鎮、麒麟鎮、陳瑤湖鎮等鄉鎮,其余各鄉鎮均有零星分布。4級地土壤分布較為分散,各鄉鎮均有零星分布。地形部位以塝田、低洼田陡坡地為主。耕層質地主要以重壤,重粘和中壤為主。灌溉條件較差,土壤養分含量水平低(表5)。
2.5 5級地面積與分布 5級耕地面積1733.03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3.02%。5級地土壤分布更為零散,面積較小,主要分布于樅陽鎮、官埠橋鎮、湯溝鎮等鄉鎮,其余各鄉鎮均有零星分布。地形部位主要是中坡地、陡坡地。耕層質地主要為砂壤、砂土、輕壤。土層較薄,灌溉條件差,土壤養分水平低(表6)。
3 土壤改良利用對策建議
通過分析樅陽縣耕地地力等級分布特點及存在問題,根據微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土壤理化性狀、農業利用方式的相對一致性,同時兼顧行政區界的基本完整來劃分,將全縣劃分為以下4個改良區:
3.1 沿江平原及洲圩潮土治理區 本土區呈一狹長地帶,包括樅陽、 山、湯溝、老洲、3個江心洲和陳瑤湖等鄉鎮大部地區,合計耕作土壤面積10950.7hm2,占全縣耕地占總面積的19.1%,是棉油主產區。本次調查結果表明,該區土壤養分含量較高,農業潛力大,但經濟基礎差,硬件設施跟不上,未得到很好發揮。當前土壤還存在著重用輕養,有機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和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土壤缺磷少鉀面積大。改良利用措施如下:一是改善排灌設施,搞好渠系配套工程,增強御災能力;二是培肥改土、培育高產農田;三是合理布局,發展設施農業。
3.2 東北部水稻土改良區 本區包括周潭、白梅、錢鋪等鄉鎮全部和陳瑤湖、橫埠等鄉鎮一部分,耕地面積2468.2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3%。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的沙泥田、細粒沙泥田為主,土壤質地偏沙偏粘,耕性一般,中等地力水平,為中產土壤,合理利用和改良。改良利用措施如下:一是調制輪作改土,主要以發展單季稻為主,實施秸稈全量還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二是應廣開肥源,增施有機肥料,因地制宜發展綠肥掩青,以培肥土壤,爭取高產;三是深翻改良,既能改良質地,又能加厚耕層。
3.3 中部水稻土改良區 本區以官橋、會宮、金社等中部各鄉鎮的耕地和錢橋、麒麟、白湖等鄉鎮的小部分地區,耕地面積18404hm2,占全縣耕地的32.1%,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的馬肝土、黃泥土、湖泥土、沙泥土為主,土壤質地偏粘,耕性較差,地力中等,土壤肥力差別大,其中湖泥土等為低產土壤,需要合理利用和改良。改良利用措施如下:一是增施有機肥料,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二是平整土地,挖溝抬田,搞好農田水利工程,達到防旱除澇的目的;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利用優勢發展油菜、蔬菜及特色農業等生產,也可實行糧經間作,提高經濟效益。
3.4 西北部黃棕壤改良區 本區位于樅陽縣的西北部,涉及麒麟、錢橋、白湖、義津等鄉鎮的部分地區,耕地29125.3hm2,占全縣耕地的50.8%。該區土壤質地較差,肥力中下,且地勢偏高,水系紊亂,排水不良,旱澇災害較頻繁,易旱易澇。改良利用措施如下:一是廣辟肥源,增施有機肥料,積極推廣秸稈還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到19g/kg左右。二是深耕深翻,改良土壤。在擴大機耕面積的同時,要大力提倡深耕深翻,以改善土體的構型與質地,加厚耕層,促進熟化。三是合理布局,養用結合。在水稻生產的同時,大力推廣綠肥,做到用養結合,培肥土壤。四是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推廣施用配方肥,提高施肥效益。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