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員
【摘要】分類整理了大數據時代發展的節點,并且說明已經開始數據3.0時代。分析數據3.0時代是企業精準營銷和客戶成為主導地位的時代。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 市場營銷 影響
根據現實中代表性企業為例,解析并總結企業如何根據企業本身的情況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結合并產生符合本企業以及時代的發展策略,給正在轉型或是準備轉型的企業提供一個參考。
一、數據分析時代演變歷程
(一)數據1.0時代
數據1.0時代它避免了含有大量個人主觀因素的落后的市場調研報告,用科學客觀的分析方法對數據的表面現象進行深化解析,使管理者所得到的數據從一個質化提升到了量化,結果更加準確明了。這讓管理者和決策者減少了許多的因個人主觀而帶來的影響,從而使得企業作出的決策更加的貼近實際情況。然而,才剛開始進入數據1.0,在真正運用上還存在很多數據處理的問題,所以數據分析程度比較低。
(二)數據2.0時代
在大數據的發展中,數據源開始不局限于企業內部,越倆越多的數據是來自企業外部如媒體互聯網以及其它公司向外公布的數據。同時也有很多企業快速的收集整理分類解析數據,從而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數據。
(三)數據3.0時代
數據3.0又名富化數據的時代。各種大型企業都開始運用大數據的方法是進入數據3.0的標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數據快速并且大量的產生,這使得企業在處理上的工作量加大,承受能力也要相應的提高,怎么去解決這些難題也是企業發展的機會,威脅伴隨著機會,誰更快誰就掌握數據3.0時代。
二、大數據營銷的本質
由于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傳統購物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購物更加簡單方便,相對于舊時代的傳統購物方式,新時代的購物方式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客戶的可選擇的更加多樣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的滿足。大數據時代下客戶的信息被不斷的收集分析,理性的處理讓客戶的所需能夠預測出來,并使得客戶未來觀念和所需更細致化個性化。大數據的時代中,企業轉型成數據企業是歷史的潮流。
(一)大數據時代消費者成為市場營銷的主宰者
企業過去的產品從開發到推廣都十分麻煩,耗時耗力而效率低下。首先是采集員到市場進行人工的信息采集來輔助產品研發,然后也是推廣員人工的進行推廣營銷,之后還有企業員工進行產品反饋信息調查,再進行產品升級。過程十分繁瑣。而如今的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消費自主權的重視,如今消費者會自己尋找所需的產品,客戶因可選擇的多樣性,可以很好地進行商品樣式、商品價格、商品品牌、品牌口碑等進行比較。很明顯消費者的需求不局限于商品的實際用途了也就是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產生附加需求,這對企業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后續營銷手段以及售后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大數據時代企業精準營銷成為可能
現如今的市場不再大眾化,各種潮流層出不窮,客戶的需求也變得個性化。企業就不能講客戶進行歸類,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同的個人觀點,不同消費理念,會使企業對顧客進行的分類變得無意義,大數據不但能深度解析市場,更可以直接對每個客戶的精準了解。企業通過大數據的運用,把握每一個顧客的具體需求,才能實現精準營銷。
(三)大數據時代企業營銷理念——“充分以顧客為中心創造價值”
在過去的營銷理念中,更加偏向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利用車間流水線的操作模式標準化更加容易創造大量的商品,但是在現在的個性化市場中,這種傳統的模式將越來越難生存。大數據很好的解決了大型企業這一難題,使得企業能和傳統小便利店一樣靈活。
三、大數據營銷的策略分析
(一)數據分析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維
“以人為本”便是以客戶為本,就是在對客戶的數據要人性化,企業數據分析運用要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不能泄露,更不能對客戶數據進行非人性化處理。在運用客戶數據設計產品時要貼近客戶,不能背道而馳。
(二)正確處理海量數據與核心數據的矛盾
市場的多樣性,產品的多樣性,客戶的個性化等各個不同領域的不同結構產生的信息非常龐大,而存在這些信息中的數據更是混雜無序,企業收集的數據中核心數據被覆蓋,使得企業處理數據的效率難以提高,進而影響企業所作出的決策。
四、結語
綜合上文所述,大數據無疑是對企業傳統模式的一次沖擊,是歷史的潮流無法阻擋。企業的轉型過程中的理念也要隨之改變。特別注意的是,在企業收集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一定要以人為本,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大數據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技術的研發是企業自立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崔融融.基于大數據分析時代的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分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6.
[2]孟楠楠,沈占波,陳楠.大數據分析時代對市場營銷的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17.
[3]劉斌.大數據分析時代的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J].內燃機與配件,2017.
[4]魏忠奎,袁傳增.大數據分析時代的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J].山東煤炭科技,2015.
[5]張昌華.基于大數據分析時代對礦山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