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
【摘要】偽造文書的行為由于侵害到了文書制作人真實的意思表示以及社會交往的信用,因而已經受到并且應當受到刑法的規制。目前對于偽造文書的行為是作為犯罪處理的,但是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為了更加明確偽造文書罪內部的邊界,應當明確偽造文書罪的犯罪形態,對于偽造文書罪的既未遂形態,以及偽造文書罪的共犯形態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與分析。
【關鍵詞】偽造文書 犯罪形態 間接正犯
一、偽造文書罪的既未遂形態
(一)犯罪結果說
該說認為犯罪既遂必須發生實害性的危害結果,至于這個結果是法定的危害結果還是行為人預期想要達到的危害結果,則理論中也存在分歧。學者們認為該說存在以下不足:一個罪名只有一個既遂標準,所以按照此說一罪只能有一個危害結果產生。但是危害結果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爭議與討論,如果按照危害結果作為既遂的標準,無形當中就導致個罪的既遂標準不確定,從而導致既遂的恣意。
(二)犯罪目的說
犯罪目的說認為既遂應當是行為人的行為達到了自己意欲達到的犯罪目的。該說同樣存在不足,首先,在目的犯的場合,行為人的犯罪目的實現是必須的要件,但是在行為犯和危險犯的場合,犯罪目的存在即可,至于是否達到犯罪目的,并不影響既遂的成立。其次,在同一構成要件內的事實認識錯誤的場合,雖然沒有實現行為人的犯罪目的,但是同樣可以成立既遂。比如行為人以殺A的故意實施殺人行為,但是錯誤的殺死了B,雖然行為人的犯罪目的沒有實現,但是依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
(三)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
該說認為犯罪既遂應當是齊備了刑法中罪名所規定的所有的構成要件。該說目前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據通說的位置。但是該說依然存在不足,混淆了犯罪構成與犯罪既遂的界限,犯罪既遂是齊備了基本的犯罪構成的犯罪形態,但是犯罪的未遂也是齊備了修正的犯罪構成的犯罪形態,倘若認為滿足犯罪構成的行為就是犯罪既遂,則無法說明其它犯罪停止形態應當如何安放。
筆者認為應當站在實質主義的立場上區分既未遂犯罪形態,運用法益解釋論,既未遂的區分標準應當是行為對法益侵犯程度的不同,即根據行為對意圖侵害法益的侵害程度區分行為是構成犯罪既遂還是犯罪未遂。具體來講,根據張明楷教授的觀點,刑法的機能是保障法益,犯罪行為的處罰依據應當是對法益的侵害或對法益侵害的危險性。具體到偽造文書罪當中,偽造文書罪保護的法益是文書的證據能力,如果發生文書證據能力被侵害的結果為既遂,反之即為未遂。所謂文書證據能力侵害的結果怎樣來判斷,根據學者的觀點,應當以相對方是否會誤信文書為文書名義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易言之,是否存在導致文書證據能力被誤信的危險即可。但是如何判斷文書證據能力被侵害的危險?筆者認為應當將偽造文書罪理解為危險犯,強調具體危險狀態出現的可能性,在此處是出現文書證據能力被誤信的可能性。由此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危險犯是否存在既未遂,因為只要存在危險狀態就是既遂,那不存在危險狀態不應該是無罪么?筆者認為是存在的。首先,在危險犯存在的場合,實行著手到危險狀態產生之間有一定的間隔,如果在這期間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無法達到既遂狀態,那么應當承認未遂犯的成立。比如,在偽造文書的過程當中,由于他人舉報,被公安人員在偽造現場抓獲。其次,如果認為危險犯不存在未遂形態,那就意味著危險狀態在直接故意構成的危險犯中承擔著劃分行為的罪與非罪界限的任務。也就是說,之所以要規定一定的危險狀態,其目的在于限制處罰的范圍,排除將那些沒有造成危險狀態的行為作為犯罪處理的可能性。危險狀態這樣的功能是不恰當的,完全忽略了由無危險狀態向有危險狀態演進的過程中危險程度不斷增加所顯露出來的危險性。
二、偽造文書罪的共犯形態之間接正犯
間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來實現犯罪構成的事實。在偽造文書罪中,間接正犯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前文提到的“民警幫3人辦理假戶口,獲刑1年”,在偽造文書罪中討論間接正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國刑法中,圍繞刑法第280條,有學者提出,如果無制作權人指使有制作權的人實施偽造公文書的行為,應當認定無制作權者構成偽造文書罪。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有制作權人出于過失制作了虛假的公文書,則有制作權人按過失行為處罰。對于指使者(無制作權人)則應當按照第280條定罪處罰,因為第280條并未明確將間接正犯的行為排除到處罰范圍之外。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無制作權人)提供虛假信息,利用毫不知情的制作權人制作了虛假公文書,制作權人被當做了工具,這時才可以將行為人(無制作權人)按照偽造犯罪的間接正犯予以處罰。筆者認為,后者的觀點更加符合我國刑法,因為且不說刑法第280條主體是需要一定的身份(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事實上如果制作權人在制作虛假文書的過程當中并不是不知情,很難說他只起到了工具的作用,行為人(無制作權人)就不能構成間接正犯了。
此外,對于偽造文書罪間接正犯的著手與終了,學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有關間接正犯的著手,存在三種觀點,分別是“利用者行為標準說”、“被利用者行為標準說”和“折衷說”。利用者行為標準說認為應當以利用者的誘導行為開始作為著手的開始。被利用者行為標準說則認為應當以被利用者的偽造行為開始作為著手的開始。折衷說則認為根據被利用者是否知情應當進行區分,前者以被利用者開始偽造行為為準,后者則以誘導行為為準。與之相對應,間接正犯的終了也分為以誘導行為為準和以被利用者的偽造行為為準兩種。筆者認為,在著手的判斷中,應當以利用者的誘導行為開始之時為準,而實行終了則應當以被利用者制作完成虛假文書足以侵害到文書的證據能力之時為準,按照上文對于既未遂形態的分析,如果偽造文書的行為尚不足以侵害到文書的證據能力,則以未遂論處。
參考文獻:
[1]王志強.危險犯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版
[2]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M]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