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娟
【摘要】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產和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能夠有助于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能夠提高中國市場經濟的杭風險能力,助力中國制造強國夢想的實現。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路徑來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我們可以通過健全市場經濟制度,完善工匠認證制度以及薪酬待遇制度來推動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崇尚勞動,追求卓越的價值觀和成功觀。
【關鍵詞】工匠精神 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在我國歷史悠久,但在當代首次正式出現是在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前“工匠精神”頻繁出現在國家政府報告和主流媒體上,這意味著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工匠精神的推崇,“旨在為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補上“精神之鈣”。”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
(一)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的各種物質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二)打造制造強國必須
現代經濟發展規律證實,想要提高經濟抵抗風險的能力就必須提高實體經濟水平,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也正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而要振興實體經濟,需要多措并舉,其中工匠精神則是重要的精神動力。從現有的國際分工格局來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曾經依靠廉價勞動力崛起的優勢己日漸式微。我國己然成為了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制造大國,但我國制造業的品質、品牌仍需要我們的產業工人不斷努力去提高和培育。而產業工人如何從一味追求數量,不計品質;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不愿刻苦專研的現狀中轉變過來,就需要發揚吃苦耐勞、淡泊名利、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需要;是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需要;是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勞動者職業生涯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之一
經濟的發展,需要優良的思想和作風來推動。當今社會多數人急功近利,好高鶩遠,沉不住氣,耐住寂寞,守住清貧去專研,致使全社會都盛行急功近利的快餐主義,投機取巧,粗制濫造之風盛行,在物質和精神文化領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泡沫化。崇尚愛崗敬業,刻苦專研,嚴謹求實,奮發有為的工匠精神正是克制這一歪風邪氣的法寶之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勢必在社會上形成一股“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清流,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讓工匠精神成為社會普遍奉行的“價值哲學”和“成功哲學”。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探究
(一)制度先行,營造制度環境
健全我國市場經濟管理制度,做到市場經濟管理法制健全,監管到位,執法嚴格。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市場上出現一定程度的產品良莠不齊,粗制濫造橫行,假冒偽劣時出的情況。致使一些追求品質,良心經營的廠家和經營商蒙受經濟損失,從而導致大家的價值觀扭曲,不再追求品質,鼠目寸光、不擇手段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從而使得整個國家生產制造業水平下降,國際競爭力變弱,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國內生產業集體萎縮。因此,國家要健全市場經濟管理制度,制定各行各業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產服務標準,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讓低劣產品無處銷售,為高品質產品搭建舞之八口。
(二)薪酬導向,助力工匠培育
制定各行各業工匠認證標準,實行工匠認證制,篩選出一批德藝雙馨的工匠,工匠持證上崗,配套相應的激勵待遇,為工匠精神的弘揚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為致力于產品研發,追求高品質產品的工匠們緩解了經濟所帶來的壓力,讓他們心無旁鶩地提高工作水平。在給工匠配套相應待遇的同時,也要對其提出一定的工作要求:一是產品或服務品質的提升;二是在德藝方面都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有培育下一代工匠的任務,能不能讓工匠的技藝和精神斷代。將學徒制貫徹到底,讓這些工匠牽頭帶隊,培養一批學徒,并從這些學徒中逐漸培養出第二代的工匠,并且讓這種工匠培養工匠的制度成為一種自覺和內在需求,讓工匠技術和工匠精神能夠薪火相傳,發揚光大,讓基層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工匠,從而幫助這些企業順利實現產業轉型,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并且讓更多的工人在學習工匠、爭當工匠的過程中不斷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推進和諧社會的建成和發展。
(三)社會倡導,弘揚工匠精神
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國家的繁榮強大,需要優秀的價值觀來積淀。工匠精神正是生產和工作領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因此值得全社會倡導和學習。一樹立勞動光榮,德藝關鍵的價值觀。在全社會掀起崇尚勞動,德藝優先的社會風氣,為培養工匠精神創造良好的社會土壤。二是是要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宣傳和弘揚,樹立工匠楷模,讓人們以成為工匠而感到自豪,讓工匠得到應有的社會尊重,讓整個社會形成正確的成功觀。
(四)學校肩負,培育工匠精神
在挖掘出工匠典型之后,就要想盡辦法,采取各種措施來壯大這支隊伍,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才德兼備的工匠,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要將工匠的培育同人才培育結合起來,讓工匠精神深入校園,讓學校成為培養工匠的主陣地。一是工匠精神教育深入學校教育。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選編教材、組織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將關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內容植入進來,讓學生接受崇尚科學、崇尚技藝、熱愛勞動,刻苦專研的工匠精神。二是職業院校利用現代學徒制,通過學徒培養、工匠講座等形式讓原生代的工匠愿意將自己的技藝無私分享,讓其他的工人有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第二代的工匠,并且秉承第一代工匠的無私精神,將工匠技藝和精神不斷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