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慈
【摘要】本文先就《江村經濟》一書的主要內容做一個簡要的概括,接著分析該書的研究方法,并對本書中婦女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消費和蠶絲業三個問題做重點闡述和總結。
【關鍵詞】江村經濟 婦女地位 消費 蠶絲業
一、《江村經濟》的主要內容
本書的研究內容全書可大致劃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對全書內容進行概括性總括。作者用一句話揭示了全書的主旨,即“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系”。第二部分是調查區域概況,從地理狀況、經濟、人際關系等方面概括了調查地區的情況,并闡述了選擇該調查區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六章,分別從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生活生產方式等幾個方面描述了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第四部分是1957年重訪江村;第五部分是1981年三訪江村。這個村莊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因此,本書將說明這個正在變化著的鄉村經濟的動力和問題。
二、本書的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整村調查分析、歷史比較分析和空間經濟分析等多種理論和統計分析方法,雖出版了半個多世紀,但對現行研究仍具有借鑒價值。
(一)整村調查方法
作者在1936年對江村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調查,詳盡地調查了村里的土地、人口、經濟等內容。整村調查方法不僅有助于分析江村的農民生活變化,也有助于分析類似于江村的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在當今的農業經濟分析方法中,在以問卷式的抽樣調查為主流分析方法中,定點觀測的整村調查方法仍值得借鑒。
(二)歷史比較分析方法
本書對江村的三次調查體現了鮮明的歷史時代印記。由于時代背景、政治背景、經濟環境和社會生活等環境的影響,中國人民的社會經濟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存在較大差異,通過三個時間段的歷史比較,客觀分析江村40余年的農村生活變化。特別是由于建國以前的統計資料匱乏,本文對江村的農村經濟調查為我們進行不同歷史階段的對比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參考。
(三)空間經濟分析方法
本書較早地利用了空間經濟的分析方法與工具,例如長江下游流域圖、開弦弓周圍的環境、村莊詳圖,這些分析工具至今仍然實用。
三、對幾個重要問題的認識
(一)婦女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
書中對婦女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的相關描述。20世紀30年代女性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低下,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女性的經濟負擔導致大量溺女嬰,從經濟觀點來看,女兒的婚姻對女方父母是不利的,父母為撫養她成人花了不少錢,所收下的聘禮要作為嫁妝陪嫁,此外還要加上一份至少和聘禮相等的嫁妝在內。同時表現為大量溺死女嬰,從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現象。
二是女性在男性家族中的地位較低,作為家中的兒媳婦,其社會地位取決于兩個:一是從事蠶絲生產的能力;二是傳宗接代的能力(她如果能生一個孩子,特別是一個男孩,她的地位可以得到提高;如果一個婦女不能生育,就會受到遺棄)。女性地位低下還表現為離婚權利的男女不平等,除此之外,“小媳婦”制度的存在(即童養媳)也體現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三是財產的繼承權,女兒沒有財產的繼承權,同樣,贍養義務也相對較小。父系傳代及從父居婚姻影響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殺害女嬰就更為經常。可見,女性的社會地位在財產繼承權的表達上是明顯低下的。
(二)消費
一是消費觀念,書中描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開弦弓村,它的整體消費觀念及消費水平與當時環境下中國的其他村落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我們姑且把它當做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村落的一個代表。
“安于簡樸的生活是人們早年教育的一部分。浪費要用懲罰來防止。”“節儉是受到鼓勵的。人們認為隨意扔掉未用盡的任何東西會觸犯天老爺,他的代表是灶神。”“在農村社區中,由于生產可能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因此,知足和節儉具有實際價值。一個把收入全部用完毫無積蓄的人,如果遇到歉收年成就不得不去借債從而可能使他失去對自己土地的部分使用權利。一個人失去祖傳的財產是違背孝道的,他將受到責備。”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經濟狀況下人們所形成的文化習俗觀念對消費具有很強的制約性。
二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費,開弦弓村的日常基本消費主要體現在服飾、飲食和娛樂方面。就服飾而言,人們主要是購買布料,然后通過送裁縫店縫制或自己縫制兩種方式來完成的。這兩種方式制作出來的服飾分別對應于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穿著。在飲食方面,大多數的食物是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提供的,只有極少部分的食物通過交換方式提供。由此可見,整個村落的消費是很有限的,一方面是人們沒有那么多的需求,很多產品是自給自足的;另一方面是介于沒有那么豐盛的產品讓人們產生消費的欲望,正如費老所說“村里也沒有什么東西引誘人們去揮霍浪費”。
三是禮儀開支,開弦弓村的禮儀開支主要與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出生、結婚、死亡相聯系,婚嫁的開支在一個家庭所有開支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龐大的,這與前面人們的節儉觀念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具有一定的浪費性消費的性質,但它與現代的為顯示個人身份地位的炫耀性消費及為了達到享樂目的而進行的奢侈性消費有所不同,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合乎當地習俗制度的標準,“當一種禮儀程序被普遍接受之后,人們就不得不付出這筆開支,否則他就不能通過這些人生的關口”。
(三)蠶絲業
全文的精華部分是第十二章《蠶絲業》。對于江村經濟的研究,費老可以獲得蠶絲業方面最全面、最詳實的數據與資料,包括國際國內對生絲業的影響變化,歷史與現實的發展,政府部門的政策行為,高校與農戶簽訂的合作互動等等,這里無需一一列舉,費老恰好在這個章節得天獨厚,這是他的幸運,亦是學術的幸運。
在這一章里,費孝通先生通過客觀記錄當地蠶絲業的發展和變遷,揭示了來勢洶洶的外界資本主義力量和承受巨大壓力的傳統小農經濟力量之間的互相博弈。中國村民的訴求欲望、國際蠶絲市場的變幻、利益集團的貪婪、經濟改革的左右為難等等。這一切都透過30年代一個叫做開弦弓村的小村莊折射出來,讓生在八十多年后的我們對這一切都清清楚楚。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通過本文傳達出來的歷史使命感。
在客觀分析開弦弓村的農民土地利用問題和再生產問題后,作者提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作為一份調查報告,作者沒有在《江村經濟》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很顯然作者希望通過對客觀現象的描寫表達他對中國農村經濟現狀的擔憂,論證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另外,“我們的根本目的是明確的,這就是滿足每個中國人共同的基本需要。”通過前面對農村經濟生活現狀與社會道德準則的闡述,作者在這里點明寫作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喚起讀者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
四、總結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學術論述,雖然提出了好問題,闡述好了問題本身,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成功文獻,但是《江村經濟》最偉大的地方,我認為是早在80多年前,就在提供了大量詳實真實的數據事實之后,更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并經受住了時代變遷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比如書中提到的中國民眾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普遍了解與接受;對華中共產黨運動深層次原因的剖析“驅使成百萬農民進行英勇的長征,其主要動力不是別的而是饑餓和對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這些文字在那個時代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最終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辦法不在于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讓我再重申一遍,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的措施。”
我不知道1978年啟動的改革,特別是農村鄉鎮企業的推動,鄧小平有沒有從這里獲得的理論支持,但至少1936年的費孝通和他的研究伙伴們就已經看到了,并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全書表達了一個真正學者的冷靜與勇氣,須知文章創作完成之時,正是日寇猖獗于我中華國土的1938年,但一個人類學家的達觀、睿智、勇敢與樂觀主義,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必勝的信念,我相信他的文字同樣感染了他的外國同仁們,也讓他們通過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了解到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勇氣與信念。
參考文獻:
[1]風笑天.《江村經濟》教我們如何做研究——重讀費孝通先生《江村經濟》一書的幾點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2]甘陽.《江村經濟》再認識[J].讀書,1994,(10).
[3]劉衛民.江村經濟六十年——費孝通教授訪談錄[J].戰略與管理,1995,(02).
[4]方旭東.費孝通與《江村經濟》[J].百年潮,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