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語言是一種表達豐富感情色彩的交流方式,語言的主要目的就是傳遞相對應的特殊含義,然后產生一種交流效果。而文學則是一種較為全面和豐富的語言,文學可以通過對不同的藝術層面進行分析,對一些事物進行想象和分析之后進行的語言組合。文章對文學語言的顯示和隱示、節奏和音樂、表現性和再現性、模擬和創造等基本特點進行研究,并對文學語言的審美分別從含蓄美、多意性和音樂性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文學語言;審美特點
文學是在語言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藝術所在,是通過藝術的表現方式進行感情的描述,藝術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標志之一就是以情動人,情之所至,帶給有感情的人們以美的感受。喬納森·卡勒在其1997年出版的《文學理論》一書中提到了文學及其理論的思維方式,并指出:“文學是文本交織的或者叫自我折射的建構,語言與審美是文學的本體特性。”這里所提示的審美是文學評論非常重要的角度。文學語言之中的審美就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之中的實際感情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文學語言的基本水平進行恰當的分析,根據整個文學作品的邏輯性質來確定作者想要表達的文章內涵,從而能夠確定實際之間的關系所在。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之中應該根據文學作品的預估目標價值,并結合實際情況對文學內容進行明確,文學內容例如計算、時間信息和實際文學的加工過程,然后根據三種實際加工形式,分別為方位、音樂和圖像,對不同的文學語言進行合適的分析和判斷。
一、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
(一)具有顯示和隱示的統一
在對文學語言的特點功能進行分析時,應該根據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能夠確定一個較為準確的特點水平,然后可以通過實際的客觀形象水平并借助想象的力量來產生一定的作用。王夢鷗先生在其《文藝美學》專著中針對于文學的語言藝術明確指出:“語言藝術就是表現美的文字工作,文字工作是為表現而設,表現則又為美的目的所有。”審美在此具有活動的本質規范,由此他把語言和心靈的論題引向了對主客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互相關系和如何實現審美過程的論述。而文學語言的一個特點就是根據實際文學作品的藝術思路,對實際進行分析所產生的立體化效果,還能夠確定和實際藝術特點所結合產生的效果。
(二)節奏和音樂的統一
在文學語言之中根據速度、色彩、印象和輕重的變化進行分析能夠得出客觀形象的結論,除此之外通過自身的文學節奏還能夠確定實際的模擬過程,并對文學語言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得到文學語言之中的主觀意識影響水平的高低。根據文學語言的實際節奏特點能夠結合文學語言的實際特點來確定整個模擬過程的統一性,從而能夠確定更加合理的音樂效果。通過對文學結構的特點進行分析,能夠在語言音律的分析之上對一些詞曲和詩歌的文學語言特點進行深入探究。
(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統一
文學語言就是指利用對文學語言的相關描繪和敘述,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詳細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能夠將文學環境和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描述。歌德曾言:“客觀之中,有著某種主觀某未知名的法則相應的法則在”,而文學言語的客觀描述又分為主觀和目的性兩個方面,客觀物所呈現的實用意義,是我們稱為心合意的理由,而文字語言的目的性,則表現為一個物象最完全的狀態和最高的形象,此時借鑒作者和讀者的經驗,將文字構成轉換為一種存在的意義,使客觀對象成為有趣味的審美意象。作者利用語言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創作,將作者的個性和對未來的追求融入到其中,例如馬致遠的作品《天凈沙 秋思》,就是作者在旅途之中所看到的景象產生的聯想,以“符號的印象”演變為“符號的意義”,實現文學語言的審美意義統一,對自己所出現的感觸進行表達,從而讓讀者都能夠深切了解到作者的漂泊孤獨的思想感情。
(四)模擬和創造性的統一
利用文學語言和各種修辭表達方式能夠創造出更為形象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之中出現的形象大多都是作者對客觀形象進行模擬現實的分析,這種模擬現實的方式往往都是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進去,從而能夠創造出一個鮮活和全新的藝術形象。王夢鷗在專著中以釋迦牟尼和莊周為例對文學的模擬和創造性進行論述。釋迦牟尼將人生看成“小的可憐”,而莊周則將人生看成“小的可笑”,相對于同一種對象,在距離的關照下,一種是顯見其悲憫程度,顯示一種慈悲精神,另一種則見其不恭態度,顯示一種諧謔的精神,這都是文學語言意境表現。另如《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這句詩里面作者通過“肥”字來表達海棠葉子長得十分茂盛,用“瘦”字來表示海棠花朵的衰敗,這是作者通過擬人的表現手法對實際情況進行形象的描繪。
二、文學語言的審美特點
(一)文學語言的含蓄性表達
根據文學作品的文學語言,對其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預留出合適有效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文學語言的含蓄性表達。通過對古代文學的實際理論特點進行詳細分析,能夠準確地分析出文學語言的思路,能夠明確實際深化的道理,從而能夠讓文學語言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為了文學作品能夠將含蓄性更為準確地表現出來,作者還可以通過對環境景物和情感進行探究,對感情的表現過程進行表述,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的水平,表達出實際語言的含蓄性。王安憶在小說《長恨歌》中對于王琦瑤對于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描寫可謂含蓄婉轉,但又充滿著獨特的審美趣味。雖然當時弄堂外的運動空氣如烈日燙酌,但她只守著自己的小天地,用清爽的家常菜打發時日,這種面對風雨將至卻完全不露驚恐焦灼且以平靜和堅忍精神直面人生的描寫,自然為讀者塑造出一位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城市精神代言人的形象。而這些含蓄的文字盡管只是淺陋的弄堂和柴米油鹽,卻仍在歷史進程的驚濤駭浪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花似錦。司空徒描繪含蓄的意境如“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文學語言中的含蓄美也表現為實寫與虛寫相對應。這種審美特點的本質就是對藝術形式的感受效果進行提升。
(二)文學語言的多意性
語言是一種感情表達十分豐富的形式,能夠對各種復雜的形式進行有效的描述。如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著名的小說《變形記》,看似描述了人變成甲蟲這一奇幻情節,實則是作者的審美意識與文學審美價值的表現,觸目驚心地揭露出社會中人的孤獨和絕望心理,小人物地位低下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起碼尊嚴。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日趨沒落時期,他對世界恐怖、壓抑的感悟和理解,滲透入他所有的作品意蘊。文學語言是來表現生活的,因此就需要對文學語言的多意性進行詳細的分析,文學語言的語言情景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然后根據文學語言的實際特點,來對文學作品的整體機構內涵進行準確的分析。另外文學語言的多意性也表現在“移情”的轉換。移情是指情感的挪移或換位,通過文學語言把人們的主觀情感和自我帶入到作品中,使得簡單的文字能夠引發讀者共鳴,達到由物及我和由物及物,最終達到物我同一的心理過程。“春風放膽去楊柳,夜雨瞞人在潤花”“蜘蛛也解留春意,婉轉抽比網落紅”等文學作品的意境,都是通過移情轉換,而《聽聽那冷雨》中“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也是既寫冷雨的凄迷,同時又點睛鄉愁之凝重,其文學語言的意象互為渲襯,將物我審美超越了作者個人的情感,達到審美情境趣味的創造。
(三)文學語言的音樂性
藝術包括文學的都要通過形式來顯現,在文學作品中,語言、結構和表現手法技巧等都可以和音樂的藝術美結合一起。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把藝術界定為“有意味的形式”。音樂中的音調、音質、調性、節拍等,都與文學語言一樣是藝術家對藝術創作規律的把握,也是表現的必要手段,成為物化自己藝術生命體驗的一種活動。語言和音樂相互結合能夠達到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通過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對語言進行伴奏,能夠讓讀者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可以讓文學語言的表達更加和諧,利用這種音樂性質的文學語言能夠創造一種完善的文學情景。如余光中的名作《聽聽那冷雨》中,文字的疊音、節奏,演奏出了一曲獨特又悅耳的和諧樂章。“他坐在重重疊疊濃濃淡淡的綠思綠想中”“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等,這些文學語言,每一個字都如音符般叮咚散落,組奏成五音繁匯、充滿活力的“樂隊”。在文學語言之中的音樂性同時還結合詩歌的韻律和平仄等特點,從而能夠更為有效地激發人們對于文學語言感情產生共鳴。
三、結語
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文學語言的審美特點是完善地結合在一起的,在學習之中能夠通過對文學語言的藝術特點進行實際的分析,從而能夠更為準確地判斷出文學語言的藝術行為思路。多位作家在創作時的情感甚至和作品一樣感人,姚雪垠在寫《李自成》時常為筆下英雄人物灑淚甚至難以落筆,巴金在完成《家》的時候每天都感覺自己正在跟主角們同哭同笑,巴爾扎克在創作《高老頭》寫到主角臨死一節,心里難受至極直接昏死過去。正是這種情感的極度投入,才能將文學的文學語言注入真摯情感。在文學創作之中通過對文學語言的審美特點進行分析能夠提升人們對于美學思路的理解,能夠明確更為恰當的實際文學語言的情感認識標準。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藝術美學[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12).
[2]王新葉.淺析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6,(33).
[3]徐春霞.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開展[J].科技資訊,2017,(07).
[4]陳文蓉.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滲透研究[J].北方文學旬刊,2017,(06).
[5]陳思慮.淺談文學語言的審美特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29).
[6]羅田.冷雨漓漓洗熱腸——讀余光中《聽聽那冷雨》[J].名作欣賞,1990,(03):22-26.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