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楠 王燕虹
【摘 要】本文論述優化多媒體課件在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優勢,提出在病理學教學中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方法,應確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并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性學習。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中職護理專業 病理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099-02
病理學是介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在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由于中職護理專業為三年制,病理學課時有限,傳統的教學中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缺乏主動性,使得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效果不佳。因此,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學生認為病理學課程是最難理解和掌握的課程之一。桂林衛生學校主要培養臨床護理工作者,作為一名優秀的護理人員,不僅僅要有過硬的護理技術,更要對疾病的病理變化特點、臨床病理聯系有充分的理解,更好地配合醫生完成護理工作,減少患者病痛。如何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是病理學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媒體技術因其具有信息量大、重難點突出、直觀展示圖片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基礎教學中。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在原有多媒體教學基礎上融合了思維導圖、高清大體圖片、臨床典型教學切片、常見病例討論等內容,幫助學生復習相關基礎課程同時理解病理學的重難點,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基礎課程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完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藥理學等基礎課程,學生雖然對醫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僅僅是局限在表層。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是初中畢業生,基礎薄弱、理解能力欠佳,他們學習方法局限、綜合分析能力差,對新知識的學習多通過死記硬背。本學期病理課程安排大約 70 個課時,教學內容包括病理學總論和各論、病理生理學知識,在本學期的授課中既要兼顧過往基礎知識的復習,又要培養學生從形態改變推理出功能代謝的變化機理,更要為日后臨床課學習打下基礎,這是對任課教師的一個挑戰。
(一)抽象知識形象化,激發學生積極性。病理學在中職護理專業教學設計中包括理論課、實驗課、臨床病理討論等學習形式,授課重點側重于基本概念的學習,常見疾病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病理過程和臨床病理聯系。根據中職生的學習特點,為增加課堂教學真實性、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僅僅是將書本知識搬到多媒體展示課件中,依靠教師口述是不夠的,學生很難做到對典型病變的感性認知,長期的死記硬背必然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理論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理論知識結合思維導圖、多項比較類表格、簡易動畫、手繪圖片等形式系統的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分清重難點,梳理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改變機械記憶的學習模式,對重點知識加強理解后再記憶,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后愉悅地學習。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將疾病的病理變化采用“配圖附注釋”的形式呈出來并做詳盡的講解,便于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精準地找到病變部位及特點,更便于在課中組織學生共同學習和討論。通過這種多媒體技術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更提高了學生觀察能力。對于教師而言,也可以高效利用課堂 40 分鐘的教學時間。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師生交流。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課前將教學內容通過幻燈片整理出來,有效地規避了書面板書浪費時間、效率低的問題,將節省的時間用于相關基礎知識的復習、重難點的講解以及課堂小結等環節。對于學生對病理知識的準確掌握,必須要有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礎,學過、看過不等于掌握,如何制作一個內容豐富、“瞻前顧后”、畫面精致的優質課件,是對任課教師的一個新挑戰。一方面,一個優質的課件課堂授課后學生可以從教科書中提取出知識樹,而不是再盲目復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一個優質的課件不僅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更有利于在課中開展師生活動,同學通過自己的觀察來描述疾病的病理特點,與老師共同探討,成為一名“病理醫生”,從職業成就感中獲取學習的動力。
(一)確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在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優化多媒體課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增加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的信息量,擴展了基礎知識的覆蓋面;另一方面,課件中大量的圖、文、聲音融為一體,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觀察、思考,打破了對抽象知識的恐懼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病理的興趣。筆者認為授課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應根據教學大綱分清授課重點、難點,理清知識結構,選擇典型大體圖片、高清組織切片、視頻、經典病例等相關內容。在教學環節設計工作中,根據中職生自身特點,在教學環節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復習相關的生理學、組織學、解剖學等基礎知識,為病理學的學習掃除障礙。其次,發揮多媒體教學在病理教學中其獨特的優勢,將正常組織胚胎學切片與病理切片做形象對比,并將動態疾病演變過程融合到病理大體圖片和組織切片觀中,幫助學生將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病理聯系、并發癥等融合建立完整的思維體系。再次,為加強學生對病理知識的鞏固與掌握,在教學環節設計中,可根據課程的重難點安排平行性練習,也可結合課程知識選取典型病例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析討論。例如對于結核結節的講解,課前精心優化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插入結核典型病例分析,帶領學生復習結核病的致病菌、臨床癥狀、檢查方法、壞死的形態學標志后,將結核結節的組織切片展示給學生觀察,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并宣讀“報告單”,學生將朗格漢斯巨細胞描繪成花環、馬蹄狀,加深了學生對結核結節的印象。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性學習。多媒體教學手段既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盲目依賴多媒體技術成為課堂的“廣播員”。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核心,其要將多媒體教學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以確保教學質量。其一,傳承傳統教學的寶貴經驗,比如通過簡單板書,將教學內容有條理、清晰地羅列出來,避免課件翻過后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掌握本次課程的主線條。其二,注重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相結合。PBL(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提倡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如講解“十二指腸潰瘍”時,首先帶領學生復習胃臟的解剖以及組織結構,然后利用多媒體列出典型病例,并展現出患者的胃鏡下潰瘍圖片、手術后病理切片。提出問題:患者在生活中哪些因素導致其胃粘膜的損傷?通過學生已學過知識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回答。然后提出根據十二指腸潰瘍的病理改變,請學生分組討論病人的臨床癥狀有哪些?如果不合理治療,會有哪些并發癥?這種將多媒體技術與 PBL 教學方法相結合,既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也通過一問一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強了師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三,注重調動課堂氣氛,善于利用肢體語言的表達。例如老師將病人的典型癥狀通過手勢、姿態、表情再現在學生面前,不但加強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喚起了學生的同情心。其四,制作簡潔美觀、生動形象的高質量的課件,為教學雪中送炭。在工作中,教師應不斷提升多媒體技術使用技巧,教學課件不是教科書的拷貝文件,而是教師在認真備課后,掌握教學重難點后,收集相關臨床病例、病理大體圖片、組織切片后合理組織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如果機械地照搬書本,將課本羅列在黑板上,學生會覺得眼花繚亂、分不清重點,甚至覺得沒有條理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無論有多少長處,它都無法取代教師的個人魅力,教師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自身能力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法寶。
多媒體技術由于它的靈活性、直觀性、形象性給病理學教學提供了便利,但凡事具有兩面性,作為病理學基礎教師,在認識到多媒體技術是教學有效的輔助手段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計算機技術,優化多媒體課件,并在教學中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在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樹立大局意識,即打破基礎與臨床的學科界限,將所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連接,為后期的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臨床實踐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1]吳紅芳,劉安麗.多媒體技術在病理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6(6)
[2]周 璐,吳 波.淺談病理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
[3]劉 芳,彭 波,等.淺談病理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7(7)
【基金項目】2015 年度桂林市中職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中職衛校《病理學》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實踐研究”(2015-6)。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