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平措
摘 要:戲劇是一種集體性創作藝術,導演是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家,在表現中善于集他人之所長,從而凝聚成一種藝術創作成果,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作品。在戲劇藝術創作中,導演處于一種核心關鍵位置,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不僅需要擁有良好的劇本,而且還需要擁有一個極具藝術創造力的導演。文章在闡述導演藝術起源的基礎上,分析導演和戲劇作品創作的關聯,并對戲劇導演的再創造性展開探究,旨在加強人們對導演藝術和戲劇藝術的深刻認識,促進我國文藝事業發展。
關鍵詞:導演藝術;戲劇藝術;關聯;再創造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戲劇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人們精神娛樂追求的重要領域。戲劇藝術創作充分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擁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怎樣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戲劇作品成為相關人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導演是戲劇創作中的重要要素,對戲劇創作、戲劇表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文章就導演藝術在戲劇藝術中的應用體現問題展開探究。
一、導演藝術概述
(一)導演和戲劇的關聯
導演從出現到發展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時間,但是在短短的100年以內就確定了四種主要娛樂形式,包括舞臺戲劇、電影、廣播、電視等幾個方面。戲劇是導演發展的源頭,后來被應用到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領域。導演原本的意思是收入管理,后來經過發展衍生出導演藝術家,是舞臺的重要指導者。
戲劇主要是語言、聲音、工作等多種敘事舞臺藝術的總稱,在戲劇中,導演是核心人物,擔負著戲劇創作的重要責任。導演本身的藝術品位、文化素養、人格魅力等深刻影響著戲劇、影視藝術作品的風格。可見,導演在戲劇、影視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戲劇最早是在古希臘時代發展起來的,是人們用來祭祀祖先的劇作。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戲劇藝術創作者。
從發展本質上看,導演和戲劇的發展間隔一段時間,最早的戲劇組織安排是由演技指揮者指揮的,在演技指揮者的帶動下能夠實現對演員登場、道具使用、舞臺布景控制的合理安排。在19世紀的時候,舞臺表演藝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加強了對戲劇的認識,并開始將戲劇應用到其他藝術門類中,開始安排專門的人組織、協調戲劇創作工作。
在導演出現之后,導演逐漸發展成為戲劇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是戲劇藝術創作和表現的重要指導者和統領者。電影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戲劇藝術的元素被應用到電影中,其中在電影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戲劇導演,戲劇導演個人能力、素質成為影響戲劇表現的重要因素。
再后來,廣播電視藝術沿襲了電影藝術的這一傳統,使得導演藝術成為戲劇、影視藝術中最重要的藝術門類。
(二)導演在中國的出現
我國第一代導演和電影研究者陸潔首次將英文Direction翻譯成“導演”。之后在1921年12月,陸潔和顧肯夫、張光宇合編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雜志》,《影劇雜志》為讀者翻譯和介紹了不少有關外國電影的知識,第一次統一了和電影相關的專業術語,比如明星、電影本事、導演。
二、導演在戲劇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導演在戲劇二次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導演是二次創作的關鍵環節,在二次創作的時候將文學劇本和觀眾的需求密切聯系在一起。導演在戲劇團體中處于十分重要的藝術創作核心位置。在創作的時候,導演通過對戲劇劇本的研究和分析,結合自己的所學和生活經歷提出導演的構思以及整個戲劇演出的創作意圖。在戲劇演出設計中,導演還需要做好戲劇腳本和演員之間的溝通,實現對戲劇藝術的加工創作,增強二次創作的完整度。
(二)導演在戲劇舞臺表現上的地位和作用
戲劇藝術主要分為體驗派和表現派兩種。其中,表現派主要是將演員本身的特點和其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無限拉近,又很有分寸地將二者之間的身份分離,在演員本我展現和角色扮演中進一步強調了電影形體動作表現力和形式美感,使得電影創作從外部逐漸回歸到內部表現上。和表現派相比不同的是,體驗派更加注重演員的內心情感和體驗,即強調表演者在電影表演的過程中將自我特點和電影人物角色特點有效融合在一起。在體驗派的主張下,電影表演創作過程是發自于內、形諸于外的體驗過程。戲劇表演是一種情感符號,導演在不同類型戲劇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不同。在體驗派戲劇中,導演的作用較為僵化,受體驗派著重表現現實的影響,導演的戲劇設計和再創造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現實要求和發展規律,戲劇表現著重注重講故事和安排演員走位、上下場的次序。而表現派戲劇則是更具浪漫主義色彩、象征主義色彩、荒誕主義色彩。表現派的戲劇使得導演有著十分大的發展空間,在戲劇創作的時候需要導演融入自己的特色和創新精神。比如在孟京輝戲劇《思凡》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偷下山的小尼姑和小和尚脈脈含情對望”。對于兩個人對望的場面怎樣生動表現出來是戲劇創作的重難點。孟京輝導演通過一面小鏡子的反射充分展現出了小尼姑和小和尚一見鐘情的脈脈含情,讓人看了會不自覺會心一笑。
導演本身需要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能夠將故事講得吸引人、生動、形象,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輔助應用一些舞臺布景道具,做好舞臺調度等,并應用所學知識保持故事講述的節奏感和藝術感。在某種程度上,導演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和餐館管理者的作用相似,導演需要像餐館老板一樣去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如果說戲劇是一種重要的表現藝術,其中的表現工作就需要由導演來完成,導演需要將自己和編劇的審美、情感、人生體悟融入戲劇外部表現手段之中,充分利用舞臺美術、舞臺調度來使故事本身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戲劇表現也不是演員在舞臺上的隨意走動,演員的每一個舉止動作都擁有適合的理由和內涵,而這些就需要導演結合戲劇想要表現的內容來細細揣摩和解釋,在導演的作用下,引導演員和觀眾抵達戲劇故事的本質。
三、導演和戲劇要素之間的關聯
(一)戲劇藝術的重要解讀
編劇用筆來表述故事,戲劇導演則是應用演員和舞臺道具符號表現故事。導演成為將二維故事轉變為三維空間故事的重要藝術傳達者。一部好看的戲劇作品不僅需要好的劇本,而且還需要具有藝術創造力的導演,導演是戲劇藝術的重要解讀者。在選擇劇本的時候,導演要從全局上考慮劇本,不能被劇本的細節所吸引。
(二)戲劇藝術表現的引導者
戲劇藝術是集體藝術,雖然導演在戲劇藝術創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地位,但是戲劇演出時演員才是舞臺的主體,演員的表現能力對戲劇劇本內涵的解讀和傳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演員對劇本本身理解力、接受力的不同,在戲劇表演的時候,導演需要對演員展開重要的指導,幫助演員更好地理解劇本內容。在戲劇排演的時候,導演往往還會充當重要的“觀眾”和“監督者”角色,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幫助演員發現自己表演的優缺點,引導演員掌握正確的戲劇表現方式,增強舞臺藝術表現力和張力。
(三)戲劇藝術欣賞的主宰者
導演的藝術創作理念、藝術風格、審美情趣、思想價值觀等深刻體現在戲劇演出中,對戲劇整體風格展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導演的思想道德修養、人生價值觀等深刻影響戲劇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導演掌握的知識層次對戲劇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導演的個人經歷也是戲劇藝術創作的必備條件。
四、導演藝術在戲劇藝術創作中的體現
(一)秉承原戲劇精神,挖掘戲劇表現新形式
戲劇創作者展現人物性格和現實題材的主要工具是文字,導演展現戲劇內容應用的工具則是藝術語言,為了能夠將原本戲劇的文字內涵充分展現在舞臺上,導演需要對戲劇形象、戲劇語言進行深層次處理,實現對戲劇的二度創造。可見,導演戲劇藝術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精神的工作。導演在對戲劇二度創作的時候需要遵循劇本作者的意念,深刻領悟原劇本的精神、情感、人物等,通過同樣的內在創造力來處理劇本。比如戲劇《我在天堂等你》,是一個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的作品,想要將這個戲劇完整展現在舞臺上需要導演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二)領會戲劇精神,進行導演構思
導演藝術是二度創造的藝術,需要在原有劇本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在劇本再創造過程中融入導演個人的藝術構思。對于一個好的劇本,如果缺少導演的藝術構思,最終展現的戲劇藝術也不會是成功的。可見,導演藝術構思是戲劇創作的重要意義。為此,在戲劇藝術創作的時候,導演需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構思,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在戲劇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和總結經驗。
(三)圍繞表演中心,借助其他元素進行戲劇再創造
導演在對戲劇再創造的過程中需要懂得綜合應用各類藝術,通過把握整體來對各類藝術進行組合應用,提升總體藝術效果。比如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排練的時候,沒有寬敞的舞臺和布景,演員的熱情也不夠高漲,臺詞情感起伏變化大,為此,在戲劇表演的時候導演要引導演員排除外界環境的干擾,以飽滿的熱情來進行戲劇的演繹,從而更加準確、鮮明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融合多種元素,不斷創新戲劇語言詞匯
在戲劇藝術舞臺表現的時候需要將戲劇藝術和多門綜合藝術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新的表現力和戲劇語言詞匯。比如在戲劇《我在天堂等你》中,劉毓蓉為了保護軍用物資不幸被牦牛拖下懸崖的這一場,導演可以指導演員用自己的形象來展現出拉牛的造型,配合臺詞展現出情境,即“突然牦牛發狂了,狂奔起來” “劉毓蓉想都不想地沖上前去拉住了牦牛” “牦牛拖著她狂奔起來……”這樣的臺詞,三個演員可以用自己的形體擺成拉牛的姿勢,之后在臺詞的敘述變化下,演員將牛往回拽,牛將演員摔到地上,一個跪的動作之后,演員艱難爬起來,拼了命一樣想要將牛拉下懸崖。與這一連貫動作伴隨而來的是緊張的音樂,在音樂和情境的表現中充分展現了女兵緊張、擔心的心情,給人帶來了生動、直觀的視覺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多種綜合元素的表現不是一種消極的展現和襯托,而是需要彼此形成重要的關聯,為舞臺行動提供重要銜接支持。比如在排演戲劇《我在天堂等你》的時候,有一場劉毓蓉犧牲后的戲份,在緩慢的音樂中,新婚裝扮的劉毓蓉從雪山之巔走下來,在光束中,她的海子哥和她遙遙相望,劉毓蓉用自己的眼神告訴海子哥,自己將要去見他了。雪地出現了斑斑的血跡,后來匯集形成紅綢帶,劉毓蓉和紅綢帶互相纏綿,或遠或近。在光束下紅綢帶突然斷開,場景回到五十年后,木槿和鄭義分別卷起扯斷的紅綢,兩人正準備離婚……
這些場景和演員的表演共同構成了無聲的詞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或襯托、或對比,引起了觀賞者的情感共鳴,形成推動舞臺行動的重要因素,顯示出綜合性的藝術推動效果。
在二度創作中,導演需要在各個舞臺手段的矛盾沖突中找到藝術手段和演員表演的組合,延展演員的表演,加劇各類藝術文化的沖突,推動戲劇舞臺的發展。在戲劇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導演需要注意促進藝術因素在舞臺上的適應,將舞臺和演員融合在一起,從而將戲劇內涵充分展現出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戲劇導演藝術是創造戲劇演出、組織舞臺藝術活動的重要藝術,戲劇導演在進行戲劇藝術創作的時候會融入自己對文學劇本的認識和理解,綜合應用多種舞臺技巧元素來展現戲劇人物形象、戲劇故事情節、戲劇文化內涵。導演對戲劇的舞臺創作是對戲劇藝術的二度創作。為了能夠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戲劇內涵,需要導演不斷學習,加強對戲劇劇本、演員、劇場、觀眾四者關系的有效把握,從而為人們創作出更多喜聞樂見、容易理解、內涵深刻的戲劇舞臺作品,推進我國影視戲劇的深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穎.論規定情境與舞臺行動的相互關系[J].戲劇之家,2015,(20):67.
[2]周璐.淺析導演藝術在戲劇藝術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5,(12):24.
[3]康保成.“一劇之本”的生成過程與“表演中心”的歷史演進[J].文藝研究,2015,(03):90-100.
[4]吳敏.劇本的重要性[J].民族音樂,2014,(03):87-88.
[5]吳士錚.外國導演談舞臺技術在戲劇藝術中的重要性[J].藝術科技,1997,(03):29-30.
[6]徐琪,趙鑫.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導演與表演藝術專業教學大綱[J].戲劇藝術,2007,(02):21-33.
[7]鄭軍.戲劇導演和影視導演的藝術共性與個性[J].藝海,2010,(07):44-45.
作者單位:
西藏廣播影視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