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鋒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審計監督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責任和歷史使命,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審計整改作為審計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整改到位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工作成效的發揮,關系到審計執法權威的確立。打通審計整改這最后一公里,提升審計監督成效,應提上基層審計機關重要日程。
一、基層審計整改方面存在的問題
基層審計機關執法過程中,一個突出特點是地域小、人際關系熟。對嚴格執行相關財經法規、落實整改事項,不可避免造成一定影響。目前,在基層審計整改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問題:
(1)重視不夠,整改意識薄弱。目前,基層審計機關人員少、任務重矛盾較為突出,經常處于項目壓著項目的工作狀態,計劃任務必須按期完成,臨機交辦事項需要及時處理,審計組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揭示處理、輕后期整改的問題。部分審計對象主動整改意識不強,認為新官可以不理舊賬,或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督一督動一動,敷衍了事,選擇性整改。特別是對那些整改難度大、需要相關部17協同配合的整改事項,更是能拖就拖,能緩就緩。
(2)挖掘不深,整改功效欠缺。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線索,受到審計手段的限制,挖掘深度不夠,處理技巧不足,事后移送時過境遷,致使本來應該受到黨政紀處理的難以落實,無法形成足夠震懾。審計結論提出意見、建議就事論事,就數字論數字,缺乏深層次的分析,審計建議寬泛、空洞,可操作性不強;審計組各自為戰,站位不高,缺乏對普遍性問題歸納整理,缺少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研究探索,審計整改功效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3)責任不清,整改難度攀升。對審計過程中揭示的當期發生、責任明確的財務收支、滯留挪用等淺層次問題,整改容易到位。涉及到歷史遺留問題,被審單位往往以當時有特殊背景、情況不清楚、人員找不到等理由,要么打包核銷、要么置之不理,不愿深入研究整改,最大限度挽回損失;涉及地方重大利益,往往以主觀為了地方經濟發展,沒有放入個人口袋為說辭,尋求理解甚至是理直氣壯地拒絕整改;涉及上級領導責任的問題,往往以具體情況不清楚,發展中不可避免犯一些錯誤,交一些學費為借口,層層推卸、下放責任。
(4)保障不力,整改落實困難。隨著法制化進程推進,相當部分審計整改事項需要移送發改、財政、住建等相關主管部門處理,一些部門對此重視不夠,對相關事項背景不清,落實反饋不及時,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審計機關在一定程度上仍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特別是對下級黨委政府、同級重要部門以及先期提職干部,督促整改權威性不足,整改公告制度運用不到位,整改程度的標準依據缺乏,整改不力問責機制缺失,致使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整改事項難以落實到位。
二、多措并舉,切實提升基層審計整改成效
審計整改是審計監督的重要環節,檢驗審計監督的成效,最終要看是否全面、徹底整改了審計查出的問題,采納落實了審計的合理建議,推進了體制機制的創新,真正實現了促改革、促發展、促績效、促廉政。
(1)完善整改機制。結合地方審計機關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審計執法督查制度,根據審計整改事項的嚴重、復雜程度,合理確定整改時期,劃分督查權限,一般事項由審計組直接負責督查,90日內整改完畢;重大、復雜事項,交由執法督查機構統一負責,建立整改事項臺賬,實行銷號管理辦法。對需移送其他部門負責處理的事項,根據具體事項的性質、金額,探索建立無縫銜接機制,重大、緊急事項在審計中及時移送,相關部門提前介入、處理到位;一般事項會同黨委、政府督查室建立整改督查機制,加大整改督查力度,責成相關單位及時處理,按期反饋,落實到位。
(2)嚴明整改責任。違規事項定性的精準度,直接影響審計整改的實施。在審計問題的定性上,審計機關要根據問題本質屬性,區別執行政策制度違規、體制不健全違規、機制缺失違規、過失違規和故意違規等不同情形,準確界定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在此基礎上,由被審計對象根據審計報告提出整改責任清單,逐項明確整改責任單位、責任人、具體舉措和完成時限,形成審計對象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其他領導和科室負責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整改責任體系,呈報審計機關督查機構備案。協調黨委、政府建立整改問責機制,對整改事項不重視、工作不落實的,對相關責任人實施問責,特別對拒絕整改、造成重大影響損失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究責任,予以通報批評,納入干部考核體系,推動整改工作落到實處。
(3)深化整改舉措。審計機關作為審計整改的督查主體,進一步完善規范審計整改程序,從嚴格把關審計報告入手,精心研究、切實提升審計建議、意見的可操作性。對反復出現、屢審屢犯問題,要深入分析原因,舉一反三,從源頭上探索解決問題的根本措施,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對相關單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運用系統性思維,研究整改舉措,及時向黨委政府提出建議,組織開展必要的集中專項治理,以點帶面開展整改,避免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對上級政策措施不完全符合基層實際的問題,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具體情況,提出完善建議,呈報上級審計機關,推動長效機制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4)加大整改力度。健全完善審計整改報告制度,審計對象在審計報告和決定生效之日起三個月內,向審計機關報送審計整改結果報告,提交相關整改資料。具體說明審計建議采納情況、審計決定執行情況、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相關人員責任追究情況。對未及時整改到位的事項,必須詳細說明原因,作出限期整改承諾。基層審計機關全面推行審計整改結果公告制度,將審計查出的問題與整改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對典型問題公開曝光,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大對整改不力、屢審屢犯的被審計單位的監督力度。落實同級政府向人大報告年度財政預算執行審計整改結果,進一步落實整改責任,解決審計機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職責不清的問題,推動審計整改事項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