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調解是一種新型糾紛解決方式,由于它越來越被認為是提高當事人接近、參與和認同法律糾紛解決機制的有效途徑,近幾十年來,被應用于很多領域。而受害人一加害人調解制度則是調解制度在刑事領域的嘗試。如今,這個制度也成為我國刑事法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一個熱點,結合當前我國“訴訟爆炸”的現狀來看,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通過對幾個典型國家的受害人一加害人調解制度的研究,從而對我國的該制度進行理論上的指導。
【關鍵詞】受害人-加害人調解 刑事和解
一、各個國家受害人—加害人制度比較
(一)德國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
德國最先發展起來的調解形式就是“受害人—加害人”調解,1985年第一個試行項目開始于青少年領域,并成立了很多“受害人一加害人”調解機構和項目。德國最大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項目是由位于漢諾威的“天平機構”(Wagge)實施的,每年處理大約700起案件。
調解于1991年就通過立法程序被融入德國的刑事司法制度中,與其他國家做法一致,對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調解程序的適用是不同的。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只要該未成年人積極參與“受害人一加害人”調解,通常檢察官會免于起訴,而對于成年人,調解并不是訴訟的替代方式,只會影響量刑。
(二)美國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
美國的調解制度相對比較成熟,從20世紀70年代的現代調解運動至21世紀初,美國的調解經歷了快速的發展。而刑事案件的調解也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這種調解主要存在于三個階段:刑事指控前、訴訟過程中以及判決宣告之后,第三個階段的調解一般稱之為“受害人—加害人”調解。
“受害人—加害人”調解主要適用于加害人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實施犯罪并且有悔罪表現的情況,在調解中他們也可以通過道歉來修復受害人所受到的傷害,而受害人也希望借此機會向加害人直接發問,宣泄情緒。先前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多用于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輕微刑事案件,如今也逐漸被用來處理嚴重的刑事案件。
二、我國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制度
我國的受害人—加害人制度通常被稱作“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國家專門機關對和解協議進行審查、認可后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
(一)我國當前對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構建
在2012年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其中增加或修改了二處對刑事和解制度的規定。
(1)將第172條改為第206條,修改為:“人民法院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本法第204條第3項規定的案件不適用調解?!?/p>
(2)增加了第五編第二章,其中第277條是這樣規定的:“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p>
(二)我國在適用刑事和解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1)在刑事和解過程中由誰擔任和解主持人。在實踐中,一般由辦理案件的法官來主持和解,因為法官對該案件案情較為熟悉,容易上手。但同時也面臨法官擔任和解主持人會失去中立性的問題,如果沒有達成和解,案件進入訴訟程序,由于在和解過程中當事人雙方為了達成和解都會泄露自己的底線,法官內心已經形成自己的確信,在審判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判決的公正性。因此,在法官與和解程序中必須要建立一道“隔離墻”,以保證和解失敗后審判的公正。
(2)刑事和解制度如何避免以錢贖刑。刑事和解制度制度的建立是為了最大程度緩和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系,恢復社會關系。但如果對這個制度操作不當,則有可能演變成以錢贖刑。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法律以及公檢法機關要處理得當。首先,和解協議必須是雙方自愿達成的,被害人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或脅迫;其次,和解協議內容是合法的,加害人通過對被害人支付一定的賠償數額而得到被害人的諒解,其內容須符合法律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最后,和解協議達成后,司法機關對加害人的量刑從寬程度要適當,從輕或減輕程度不能超出適當的范圍。
三、國外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制度對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借鑒
通過對比多個國家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制度,我認為有兩點值得我國借鑒。
(一)調解制度的職業化
國外的調解員和律師是區分開來的,有專門的培訓課程以及資格認證。很多大學本科或研究生都開設調解課程,并且區分領域。此外,合法設立的調解機構也為調解員提供專業的培訓。而調解員還需要進行資格認定,雖然各個國家、機構認定標準并不一致,但已經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我國目前還沒有調解員的統一專業的培訓,大部分都依靠豐富的經驗,受害人—加害人領域也是如此,而調解的成功率與調解員自身能力有很多大關系。因此,為了調解更加順利,建立更好的受害人—加害人調解制度,必須要使調解更加專業,走上職業化的道路。
(二)私人調解機構的設立
英國為了發展調解制度,成立了多個領域的商業調解機構,與法院附設調解共同致力于糾紛解決。而在我國,政府大力支持人民調解委員會,不論什么領域的案件,都可以通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解決。雖然這是結合我國國情建立的制度,但我認為,為了調解制度長期的發展,鼓勵建立私人調解機構也未嘗不可。在受害人—加害人調解領域也許短時間內不可能由私人調解機構來解決,其他領域還是有很大的市場。
參考文獻:
[1]參見[澳]娜嘉·亞歷山大主編.全球調解趨勢》(第2版)[M].王福華等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2]參見鄭麗萍.新刑訴法視域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