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摘要】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員,其自身的建設思想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黨群關系作為黨建理論的重要課題,也在時代的變化中不斷發展。通過對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黨群觀”思想發展的總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強黨群關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黨群觀”
政黨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產物,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作為一個政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必須時刻保持同他們的密切聯系。中國共產黨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密切與群眾間的聯系,提出一系列處理黨群關系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并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借鑒意義。
一、改革開放四+周年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群觀”思想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黨群觀”的思想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被中國共產黨不斷繼承、創新,賦予其新的內涵,并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群觀”思想。
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國內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群觀。這一時期的黨群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民利益是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特別是面對我國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人們迫切希望生活質量得到提高。1922年,鄧小平指出黨和黨的干部做每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擁不擁護,贊不贊成,答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二是黨的領導干部要秉承為人民服務的態度。鄧小平曾提出,領導就是服務,黨員干部要樹立“公仆”意識,認識到權力是為人民謀福利的工具,不是謀私利的手段。三是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之一,是我們的傳家寶。黨員干部必須要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不能脫離群眾。
在新時期,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形式下,積極關注黨群關系的發展。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群觀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指出這是任何黨員干部在任何時期工作、政策的出發點和最高標準。此外,江澤民還指出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胡錦濤則在前幾任領導人黨群觀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其發展。胡錦濤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只要是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都要竭盡全力去辦;“兩個務必”,堅持保證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始終保持優良的黨風,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黨的十九順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期。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閉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場重要場合強調要將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加強制度化建設,始終保持黨在思想上理論上的先進性。在黨群關系建設中,牢牢把握黨員隊伍這個主體,堅持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為主的方針,注重增強廣大黨員的黨員意識,積極開展“兩學一做”等系列教育活動,把做好經常性工作與適當的集中教育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長效機制。
二、改革開放四+周年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群觀”思想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群觀”思想不斷發展,不僅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經驗借鑒。
順勢而為,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同時期,黨的群眾工作、群眾的利益訴求及現實需求不同。因此,要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做好群眾工作,為群眾服好務。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之前,在中共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曾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進的工業國之間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間的矛盾,人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之間的矛盾,這成為當時重要的理論文獻、全黨的共識。隨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時間節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力。之后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也積極響應時代號召,賦予黨的宗旨以新的時代內涵,協調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指出新時代黨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對時代形勢的變化,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標準,做到順勢而為,以人民利益為先,爭做人民好公仆。
順時而行,多途徑加強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建立相應網絡工作機制。自共產黨成立之初,密切同群眾間的聯系是黨的優秀傳統和最大政治優勢。面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政治信息網絡化、政治參與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電子郵箱、政府官方網站、“兩微一端”、熱線電話、公眾號等成為廣大群眾了解政府信息,參與政府公共事務的新途徑。這些方式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其具有受眾范圍更廣、溝通更便捷、監督更有效、參與性更高的優勢。互聯網的發展為新時代黨群關系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隨6之而來的是網絡政治參與率的增加,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造成一些網絡輿論、謠言散發等網絡治理問題。面對顯現的、可能存在的挑戰,共產黨作為領導一切的中心,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要順應時代發展,加強網絡群眾路線的建立完善,努力實現網絡黨群溝通常態化,積極引導網絡輿論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