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虹
摘 要:現如今,公共圖書館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面對互聯網+時代,如何實現圖書館資料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為保證圖書館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應該重視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轉變,積極運用各種有效資源與技術,提高圖書資料管理效率。本文首先闡述了“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管理的新變革,隨后對具體工作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提高認識,以此保證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策略
在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受到挑戰(zhàn)。為保證公共圖書館長效發(fā)展,需要借助互聯網+背景,以實現圖書館的科學化管理。通過引入互聯網+思維,必然會促進圖書館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在有效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同時,圖書館資料管理過程還應該結合具體實際,實現管理的有效性,進一步利用現有技術,發(fā)揮圖書館的最大化服務效率,具體分析如下:
1 “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管理的新變革
1.1 管理對象從圖書向讀者轉移
傳統(tǒng)圖書館文獻資源多以紙質為載體,圖書館管理的主要工作均圍繞圖書而展開。盡管圖書館也開展一些諸如講座、展覽、咨詢等活動,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圖書館以圖書為管理對象的實質。“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由于其連接的便利與廣泛性,拓展了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渠道;加之讀者閱讀時間碎片化,對圖書館提出了即時滿足的要求。如果圖書館不能與時俱進,勢必與讀者漸行漸遠,從而失去其服務讀者的功能價值。
1.2 管理理念由重藏輕用向重用輕藏轉變
鑒于過去普遍存在文獻資源匱乏,購置成本高昂,獲取渠道有限,圖書館的功能重在收藏,所謂outside-in,即由外而內地集聚資源。重藏輕用,重管輕用,成為傳統(tǒng)圖書館普遍的管理理念。但在“互聯網+”背景下,讀者可以在移動互聯網的支持下,不受時空限制地隨意獲取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圖書館如果還固守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不唯讀者之需求是務,一味地重藏輕用,終將為讀者所拋棄。
1.3 管理態(tài)勢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轉變
傳統(tǒng)圖書館主要是單一的對紙質圖書文獻資源的管理,是一種靜態(tài)的管理態(tài)勢,當然與其“以書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圖書借閱為主要服務方式是相吻合的。但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相對獨立而封閉的環(huán)境被打破,邊界變得模糊,圖書館除對其內部系統(tǒng)諸要素進行靜態(tài)管理之外,更要注重對其外部環(huán)境進行動態(tài)管理:對各種網絡文獻資源的管理,對讀者各種信息的管理,對讀者交互平臺的管理,對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管理,對圖書館合作項目的管理,如此等等。
1.4 管理層面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
傳統(tǒng)圖書館受制于館藏資源和服務手段的單一性,所謂管理也無非是對館員與圖書等物資的管理。但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管理,由于其涉及方面的增廣與業(yè)務的擴大,逐步開始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文獻資源的管理方面,在紙質圖書資源以外,又增添了諸如電子信息等的大量資源。館員的管理方面,不僅只是工作效率與紀律上的考評,更應側重對其知識的提高、能力的提升、專業(yè)素質的養(yǎng)成和技術的強化等方面的關注。財物管理方面,不只是管理圖書以防盜、防霉、防蟲等,更有設備的維護和技術的更新等。
2 “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料管理策略
2.1 加強數字資源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應順應讀者的移動閱讀需求,創(chuàng)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加強圖書資料數字資源建設,可通過將優(yōu)質館藏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建立網絡數據庫等方式豐富服務內容。
首先,應將圖書館部分優(yōu)質圖書資料轉化為數字資源。圖書館應對現有傳統(tǒng)館藏文獻資料進行甄別,將其中價值較高的,如地方志、人物、家譜、年鑒等經典,以及特色館藏紙質資料,通過掃描、壓縮、光學字符識別、音視頻捕捉等技術,轉化為數字化、電子化的光盤文獻或網絡信息資源,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超文本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以提高圖書館圖書資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實現優(yōu)質圖書資料共享,同時也可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特色信息服務創(chuàng)造條件。
其次,應根據用戶需求,建立圖書資料網絡專題數據庫。應在充分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應用爬行式搜索引擎、目錄式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搜索手段搜集網絡信息,查尋網上相關信息資源的分布情況,研究相關站點的信息含量和相關度,對圖書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按照不同的專題建立網絡專題數據庫。
再次,應建設適合特殊群體閱讀的數字資源。特殊群體往往因為自身身體狀況或其他方面的制約,不方便到圖書館閱讀,公共圖書館要關注這一群體的閱讀需求,通過調查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特殊群體需要的閱讀資源。例如,針對老年讀者群體,在圖書資料的管理上,除了提供養(yǎng)生保健、常見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識外,還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簡單易懂的網絡應用入門知識,如電腦入門、移動閱讀入門之類的內容等。
2.2 提供多種文獻檢索、獲取途徑
傳統(tǒng)的檢索途徑,是讀者登錄圖書館的書目檢索系統(tǒng)或數據庫搜索引擎來進行文獻檢索。而在“互聯網+”讀者服務模式下,圖書館建立統(tǒng)一的知識檢索平臺。讀者可以通過PC端、移動終端來訪問知識檢索平臺進行文獻檢索。只需一次檢索,讀者就可以獲知自己所需的相關類型文獻,免去多次檢索。另外,開發(fā)圖書館的移動APP程序,讓讀者實現對資源的方便快捷地檢索、獲取。文獻獲取方面,由于對紙質、非紙質載體文獻進行數字化,大部分資源都可以通過PC、移動終端直接在線閱覽或下載。鑒于移動終端如手機、PAD等與PC終端的閱讀方式不同,需要對數字化文獻格式進行自適應加工,讓讀者不論通過哪種方式瀏覽資源,都能得到最佳化體驗。而部分無法到達圖書館的讀者,還可以通過申請物流遞送等方式借閱館藏文獻。
2.3 適應“互聯網+”對圖書資料管理業(yè)務流程進行再造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公共圖書館的圖書資料管理業(yè)務流程重組產生了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圖書館在以“館藏”為主體的辦館理念向以“讀者”為主體進行轉變;二是現代讀者和用戶的全新閱讀方式和信息需求的變化。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料管理的業(yè)務流程一定是隨著服務模式不斷進行變化,公共圖書館界圖書資料管理多年的整齊劃一的業(yè)務流程也將慢慢的失去“歷史地位”,代之而出的是越來越多的“各館特色”。總而言之,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圖書資料管理流程再造中,一定是以讀者或者用戶為服務核心,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手段重新進行業(yè)務流程的再造,從而實現全局最優(yōu)效果。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有效分析,明確了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料管理策略,為保證長期有效開展科學化管理,需要相關人員提高認識,并積極進行管理過程的創(chuàng)新,從而最終實現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的全面提高,推動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郭曉風.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料管理分析[J].大眾文藝,2018(03):183-184.
[2]張海榮.“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的圖書資料管理[J].無線互聯科技,2017(05):132-133.
[3]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與轉型發(fā)展[J].圖書館雜志,2016,35(08):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