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施純潔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以材料為依托的解析題越來越成為歷史高考中的重頭戲,這種題型在立足主干知識的同時,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在經歷了數屆的高三教學后,一線的我們發現材料題是文科生最難啃的骨頭。從去年開始,我們學校歷史組就開展課題為《高中歷史材料題應試策略研究》的課題研究,通過對高三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高三學生材料題解題有兩大障礙:一是知識障礙,即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完整不透徹,無法調動知識解讀材料;二是閱讀障礙,即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的主旨,不能完整地解讀問題條件和意圖。眾所周知,無論是知識的儲備還是能力的培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到了高三才強化,似乎太遲了,所以我們覺得要提高學生的材料題應試能力,必須從高一抓起。
歷史材料題的解題過程中是能力調用與知識運用的糅合,兩者缺一不可。有知識的儲備,卻看不懂題目和材料,就如士兵還沒有拿出武器就已經陣亡;反之,具備較強的閱讀基本功,但知識儲備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際上,我們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兩個方面都是有缺失的。在接手新高一后,我牢牢抓住能力培養和知識儲備這兩大方面展開教學實踐,嘗試從初始年段開始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材料解題綜合素質,現總結如下。
主干知識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快速地準確捕捉有效的歷史信息,歷史知識是必備的判斷依據。要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一要深挖,就是歷史概念的學習一定要透;二要廣,也就是形成四通八達的知識網絡。如果歷史概念掌握不全不透,學生經常會混淆相似歷史知識而誤判。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下面這道圖片材料選擇題:
下圖主題與下列口號精神相近的是()
A.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B.公共食堂好,吃飯不花錢
C.自愿又互利,發展合作社
D.聯產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豬羊肥大賽黃牛
選項中涉及的歷史概念就有四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生產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如果學生沒有抓住“大躍進”的基本特征,極易“掉坑”。因而在高一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概念教學,每次新知識學習完后,我喜歡讓學生用簡單的幾個詞概括出其主要特征,如在學習美國的1787年憲法,我就引導學生用這么幾個關鍵詞——“三權分立”“制約”“平衡”“協調”來把握它。每章節的專題小結時,對相似知識進行比較,也可再次強化易混歷史概念的辨認。
知識網絡則是學生有序化的知識庫,如沒有構建合理的知識網絡,學生即使讀懂了材料,也常常找不到答題的思路。如何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有很多方法,如閱讀教材導言、專題小結等。在高一教學中,我嘗試過兩種辦法,一種是在導學案的“預習案”中就預先拋給學生每節課的小知識網絡,要求他們課前預習,先總體把握新課的主要內容;另一種是在每節課完后,讓學生將本節課的知識網自主構建在導學案中。在使用的過程中我覺得第一種方案是比較適合中下生的,第二種對于優等生的成長比較好。
教育學家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近十幾年的高考試題無一例外地重視閱讀能力的考查。高中的歷史教材主要包括正文、資料卡片等,其中正文對歷史史實和歷史結論進行比較完整的敘述,這對于新高一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比較容易入手,如果加以問題設置,將使學生閱讀、歸納、概括、表述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于是,我以教材為載體,設置問題,編制“預習案”來引導學生自學。如在必修二《放任自由的美國》這一課的“預習案”中,我做了如下的問題設置:
請閱讀教材P110-114,完成下列基本知識的自學。
1.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危機具體的起止時間?首發國?首發行業?有何具體表現?(請用幾個短句簡要歸納)
2.本次的經濟危機與以往相較,呈現怎樣的特點?
3.經濟危機引發了怎樣的政治危機?(請用一兩句話歸納出)
在這個“預習案”中,我提出問題,并對答案作出要求——“請用幾個短句簡要歸納”“請用一兩句話歸納出”,這樣,在學生的自學中,相關材料解析題的最基本的能力——閱讀、分析、歸納、概括都得到了鍛煉。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來說,……以史料的形式出現的歷史學習問題在學生看來會更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特別是史料的運用為學生的歷史思維操作,提供具體的材料,有利于他們學科能力的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我堅持引入經典史料輔助教學,拓展學生視野、提升能力的同時也滲透了學科思維。如在必修二專題八“如何去評價經濟全球化”這個知識點上,我引入了如下的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97年,一場人們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機首先在泰國爆發,迅速波及東南亞其他國家。進而波及、日本、韓國,歐美發達國家都受到沖擊…… ”
請問:通過材料,你覺得全球化存在怎樣的問題?
通過讀析形象的漫畫、具體實例,學生對全球化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思考作答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分析、歸納等解題能力也都得到了鍛煉。長期下來,學生的知識領悟和材料解題能力將大大提升。
對于學生來說,如閱讀能力和知識儲備上大有長進,教授他掌握系列的解題技巧無疑是“如虎添翼”!技巧的傳授可以是滲透于平時的講評課,這一般由教師主導完成。在實踐中,我發現生生的傳導效果異常的好。課堂上精選一材料題,要求學生當堂閱讀完成思考題,然后同桌前后桌就問題答案和解題思路進行交流討論,交流完后選派代表展示解題思路和答案,這樣學生就從他們的角度找到各種解決問題辦法,雖然有的不成熟,但不少貼近學生實際的法子,這反而讓學生更能接受借鑒。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拓展點拔下,學生一下子就很明朗了!
但平時新課教學中由于課容量的限制,解題技巧的傳授經常是零星的,所以在新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并引導他們進行解題技巧的匯總,這是非常有益的!如在這一學期期末我就解題技巧整理了一份復習材料《歷史材料型選擇題專項練習》,里面有具體詳細的各種類型的“解題導航”、有難度適中“實例演練”,我要求學生先讀方法,后練習,不少學生反映用處很大。
經過一年的嘗試,通過導學案、史料教學、技巧交流等途徑,能力訓練和知識儲備兩手抓,一學年下來,效果很是明顯,當然在實踐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課容量的限制、理科生的“輕視”、學生個體差異等,在接下來的高二年級的歷史教學,我將在實踐中繼續摸索,希望找到更多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提升解題能力,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1]許小紅.充分利用歷史教材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能力—以《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談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考試周刊.2009,02.
[2]司蘇榮.材料問答題應試策略研究,歷史教學參考.2012.
[3]李進.史料教學研究綜述,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1,第四期
[4]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9):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