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欣 楊敏韞 袁乙靈 馬勝輝 陸柯均
【摘 要】十九大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了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點任務。以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為契機,轉變就業結構意義重大。本文試圖分析新型城鎮化的就業效應,并針對新型城鎮化對就業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提高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帶動就業的擴張以及就業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就業效應;農民“市民化”
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化進程中的新階段。它的“新”體現在以提高人口城鎮化作為主要目標,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作為基本特征,以期實現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全面轉型。新型城鎮化是站在國家戰略層面的系統工程,它將給各個領域帶來一系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本文結合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從農民工市民化、生態城鎮化等角度出發,探討了新型城鎮化的就業效應,既關注積極影響,也重視負面作用,以期對新型城鎮化對就業的影響進行較為全面的剖析。
一、新型城鎮化的就業擴張效應
(一)城鄉一體化對城鎮就業的推動作用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政府將統籌城鄉、城鄉一體化作為重要任務。城鄉一體化注重解決三農問題。近年來在三農政策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人才涌進農業領域,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精準農業、大數據農業蓬勃發展。從而對就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集約高效的現代化農業意味著人力的節約,不再需要很多農民駐守土地,推動農民進入城鎮。拿日本來說,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日本政府出臺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使農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解放了生產力,從而推動了更多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
(二)農民“市民化”對城鎮就業的拉動作用
在傳統城鎮化中,由于城鄉福利差距巨大,進城農民工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很好保障,出現“候鳥式”“鐘擺式”遷徙狀況,阻礙城鎮化進程。而新型城鎮化以提高“人口城鎮化”作為主要目標,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保障農民工權益,推動農民市民化,形成一股拉力,拉動農民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就業。
首先,近年來,國務院相繼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居住證暫行條例,各地區也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的雙落地,使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可以落戶城鎮,促進勞動要素的流動。其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并軌,農民工逐漸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促使農民工穩定就業,提高在城鎮的就業積極性;此外,雖然近年來“城中村”改造,使農民工面對高房價望而卻步,不得不離開城鎮,但同時政府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等建設,解決好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問題。并且通過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應等住房保障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農民工在城就業,使他們有機會成為城鎮的永久居民。
(三)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的就業效應
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環境保護也將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政府將注重生態基礎設施和宜居生態工程建設以及推動節能、環保、可持續、綠色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由此有關節能環保的行業將得到較好發展從而擴大就業范圍、推動就業。
此外新型城鎮化還會帶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工就近就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在短期內會造成一定的結構性失業,但在長期將促進就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新型城鎮化中的就業困境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現階段新型城鎮化還處在初始階段,會對就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都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第一,失地農民就業困難。據權威部門預測,2020年我國失地農民總數將達到1億左右,其增速遠遠超過城鎮就業人員和農村就業人員的增速,再加上農民學歷不高就業水平低以及財政就業培訓還未完全覆蓋,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后將面臨失業。
第二,產業升級和轉型將面臨陣痛,雖在長遠看來失業人群可以轉入其他行業再就業,但在現階段他們面臨結構性失業。此外技術進步意味著對勞動力的要求也越高,若工人得不到相應的培訓將很難找到較好的工作。
第三,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將使農民工失去廉價的出租屋,而保障性住房、租房政策才剛剛起步遠遠滿足不了進城農民工的需求,以及特大城市人口限制,致使許多農民工被迫返鄉,流失大量就業人口。
三、建議對策
(一)因地制宜發展工業,調整產業結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加速器,它不僅提供了強大的資金、物質和人才保障,還推動了知識的聚集和技術的創新。工業化能夠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擴大生產規模,從而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進而為逐步改善就業結構打下堅實基礎。
(二)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城鎮化的起點,通過農村人口的聚集和產業的融合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和勞動生產率來促進勞動力向城鎮流動,增加農村轉移人口的就業幾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共十九大報告發出了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動員令”。完善就業信息的網絡建設,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將市場與就業相結合,根據市場所需技能、人才來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未就業人群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可以增加其就業成功幾率,從而改善就業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可以給就業帶來很多機遇、促進就業規模擴大、推動就業結構升級卻也出現失地農民就業困難、技術工人結構性失業等問題。對此,政府應在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時注重解決就業難題,才能在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就業結構升級完善。
【參考文獻】
[1] 許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的的就業效應研究.湖南大學[D]2014
[2] 范雙濤.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遼寧大學2015
[3] 梁夢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就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吉林大學.2017
[4] 李軒毓.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促進就業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