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曉
【摘 要】翻轉課堂通過“先教后學”向“先學后教”的翻轉,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翻轉課堂的發展。本文根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征,結合微課的特點,詳細研究了該模式的設計技巧,同時通過具體案例,論證其有效性。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模式;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入應用,作為教學第一現場的傳統課堂也面臨著考驗,如何變革傳統課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事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以及微課技術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教學變革,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翻轉課堂中的微課
(一)微課的概念及其特點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微課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教學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學生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二是教學內容少,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主要是針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這個知識點可以是教學當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等,因此內容精簡;三是資源容量小,微課視頻及其配套資源,一般在幾十兆左右,便于共享至互聯網,學生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可以流暢地觀看,可以實現移動學習;四是反饋及時,目前有一些網絡平臺,諸如微信公眾號等,學生在觀看微課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投票、點贊、留言等方式,及時反饋學習信息,實現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二)翻轉課堂中的微課設計
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微課的出現,使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容易實施。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課堂前知識傳遞的效果,影響課堂內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而影響教學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轉課堂中的微課,不能是完整的課堂,而是服務于課堂的某些環節。因此,微課設計時,教師需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及提煉,再搜索網絡教學資源,或者制作教學視頻。此外,還要利用網絡平臺,如QQ群、微信公眾號等,實現作業布置、資源共享、在線答疑、學習反饋、作業提交等功能。總的來說,微課的設計要解決學生學什么、在哪里學、不懂怎么辦、學得怎么樣等問題。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一)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
(1)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微課在翻轉課堂的某些環節中,扮演著其為重要的角色。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自主學習。中職學生的自學能力普遍不高,學習主動性欠缺,尤其課前自學環節,學生只看課本來進行自學,可以說沒有幾個學生能做到。而微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微課短小精悍、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地提高了自學效果。
(2)要有利于實現分層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一般根據接受能力中等的學生來制定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往往這樣會使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學到的知識受限,而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又負荷過重。翻轉課堂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微課教學視頻,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學習的內容,還可以自由地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做到隨時隨地學習。這個設計原則,實現了分層教育和個性化教育。
(3)要有利于課堂互動交流。課堂互動交流是指在課堂上,教師用語言或非言語信息激發學生思想,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在課前已經進行了自學,那么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課前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探究問題,與他們展開討論,以確保課堂互動交流的有效性。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
(1)微課資源準備階段。教師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分離,確定適合用微課展示出來的內容。然后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源,完成微課的教學設計。以計算機專業課程為例,制作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微視頻可以采用屏幕錄制和同期聲的形式,以盡可能還原鼠標和鍵盤的操作過程;二是視頻中應偶爾出現教師講授的鏡頭,以增加教學的現場感;三是對于操作關鍵點、注意事項等,可添加一些提示信息,以便學生把握重難點;四是制作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以免信息量太大學生無法接受。最后,把微課及相關教學資源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再設置在線評價、在線留言等信息化學習環境。
(2)課前知識獲取階段。學生登陸網絡教學平臺,按照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自學,并且參與在線討論等,完成知識的獲取。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獲取微課的教學效果并發現學生的問題,了解學生自學情況,明確接下來課堂要重點解決的知識難點。
(3)課內互動交流階段。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討論或探究的方式,解決課前存在的問題。之后,教師設置典型任務,學生可采用自主探究或小組協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并與學生討論交流,必要時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或集體講解。最后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對提交的作品進行點評,提升學生的認知。
(4)課后拓展鞏固階段。本階段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后續的學習活動,以幫助他們拓展專業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的學習當中。教師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并設置成拓展任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去挑戰,實現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一)實踐案例
為檢驗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筆者以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數碼相片處理》課程中的“替換天空的基本方法”教學內容為例,開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實踐研究。
(下轉第769頁)
(上接第767頁)
(二)實施過程
(1)教學內容分析。通道的使用方法是這一章乃至本書內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學生學習平面設計的基礎。本次課主要通過一個案例、兩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了圖層蒙版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通道進行摳圖的技巧。
(2)微課設計與制作。掌握利用通道摳圖的方法,是本次課教學的重點。而要突破這個重點,可以通過“給貓咪圖片換背景”這一案例來實現。所以在課前,可以設計這樣的微課:首先介紹通道的相關概念,然后利用通道,給貓咪圖片換背景。此外,并開展對微課難度是否適宜、利用多少時間完成任務等在線討論來收集反饋信息。
(3)課內活動的開展。在完成課前任務的基礎上,設計兩個課內任務,包括基本任務:給窗臺替換藍色天空。以及拓展任務:給窗臺替換夕陽天空。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課內任務。
(4)課后活動的設計:學生在完成了課內任務后,對通道摳圖的方法已掌握較好,但能否靈活運用,還得多做練習。于是設計了拓展任務:利用通道,把草原牧場的炊煙,摳選出放到鄉村的火堆之上。炊煙是半透明的物體,摳選難度較大,通過這一案例練習,學生的所學知識可以得到鞏固和提升。
(三)應用效果分析
實踐案例教學結束后,筆者采用問卷發放、在線討論等方式,研究并分析此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的影響。從統計的數據來看,學生總體反映較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1)微課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分析。從調查結果看,所有學生都認為,觀看微課比閱讀課本進行自學要更為直觀明了,也更省時省力。7分鐘的微課,學生平均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觀看微課,并完成相應的任務。學生普遍認為,微課對自學效果幫助很大。
(2)翻轉課堂對師生互動交流影響分析。課前學生進行了自學,并完成任務,教師對學生完成效果進行了收集。在課堂上,教師根據針對存在的問題,做一定的必要講解,攻破學習難點。在接下來的課堂任務中,師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學生也因為獲取及時幫助,順利完成課堂任務。教師認為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更從容地把控課堂,學生對這樣的課堂學習效果也較為滿意。
(3)師生對該教學模式認可度分析。從教師的角度看,該教學模式前期需要教師投入很大精力,本次課約花了幾天的時間準備,這種消耗使人非常疲憊。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學模式的推行受限:一是網絡條件,學生都是住校,上網主要通過手機,自學需要耗費較多手機流量;二是硬件條件,完成任務需要電腦,學生都沒有電腦,只有安排在機房上晚自習時才能練習。教師和學生都認為,翻轉課堂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條件允許和精力足夠,愿意繼續嘗試這樣的教學模式。但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大家但對于能否經常使用有顧慮。
四、結語
通過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實踐研究,初步驗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環境的逐步完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微課資源將會更為豐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會得到更有效地發揮。
【參考文獻】
[1]翻轉課堂教學微課設計原則的分析和研究,牛金玉,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10期
[2]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車啟鳳、方媛,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