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鎖霞
【摘要】 目的:探析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產后母嬰及主要照顧者的影響。方法:將符合本院產科診斷標準的90例產褥期家庭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則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觀察護理后兩組產婦及主要照顧者抑郁情況評分,并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后,觀察組中產婦抑郁情況為(8.03±0.17)分,其主要照顧者抑郁情況為(45.16±1.46)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法能提高產褥期家庭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減緩產后母嬰及主要照顧者的抑郁情況。
【關鍵詞】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產后母嬰;主要照顧者
產婦生產時容易使機體受到嚴重的損耗,出現虛弱、腹脹腹痛、乳房脹痛等并發問題,導致對生理、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1]。而對于這一時期的孕產家庭而言,陌生、復雜、繁瑣的護理有可能令家庭主要照顧者感到無比的疲倦。最終由于壓力生活事件、產后照顧者的知識缺陷以及產婦無法適應身份轉換等問題,產后產婦及主要照顧者可能出現抑郁癥狀,這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衛生疾患[2]。因此,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便成為醫學產科護理的發展趨勢。本文作者著重研究在產褥期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對產后母嬰及主要照顧者的影響,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產科就診的90例產褥期家庭,所有家庭均已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且無肝腎嚴重疾病、惡性腫瘤產婦,無新生兒低血糖及窒息情況出現。遵循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45例)中產婦最小年齡為24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34.15±1.84)歲;中專學歷10例,大專以上學歷35例;剖宮產25例,自然產20例。觀察組(45例)中產婦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42歲,平均年齡(34.24±1.65)歲;中專學歷11例,大專以上學歷34例;剖宮產24例,自然產21例。兩組家庭主要照顧者無育兒經驗者均占1/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存在,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予以對照組常規護理,具體方法:入院時為產婦進行各項常規檢查,如胎心監測、吸氧;分娩時分為自然分娩以及剖宮產術產婦護理,注意監測生命體征,嚴密觀察產婦的血壓、出血、宮縮及膀腕充盈等情況;了解、記錄新生兒的具體情況,囑咐產婦早喂養。
給予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具體如下:
1)產前,向產婦及家屬發放健康教育畫冊、觀看病區中產婦喂養嬰兒實況,促使其加快接納新生兒融入家庭的心理準備;利用嬰兒模型進行示范,講解母乳喂養的知識、新生兒護理技能以及臨產過程中突發情況的應對技巧,使家庭主要照顧者在一定程度上能獨立完成類似的護理操作。
2)產后第1天,指導產婦正確的含銜姿勢及哺乳姿勢,教會產婦及家屬進行母乳喂養,觀察新生兒的呼吸、嘔吐羊水、膊帶結扎;囑咐產婦須保持充足的睡眠,做到與嬰兒同步休息,避免出現產后抑郁情緒。需要注意的是,應對剖宮產產婦及家屬講解術后的體位、翻身,如需枕平臥位、加壓腹帶、常規吸氧等,出現劇烈疼痛可給予止痛用藥。
3)產后第2天,詳細檢查新生兒吃奶、哭鬧、皮膚等情況,指導產婦掌握防治奶脹、人工擠奶等方法,講解乳頭疼痛、乳房脹痛的原因;主動溝通、交流,觀察產婦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精神狀態,充分了解其關注的護理問題;讓家屬觀看新生兒沐浴,護理人員向其說明沐浴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1.3觀察指標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對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程度進行評分,該量表共10個條目,總分為30分,其中0~9分為無抑郁傾向,9~13分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13分為產后抑郁癥[3]。
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家庭主要照顧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分,該量表共20個條目,按等級進行評分,其中總得分<50分為正常,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分為重度抑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比較發現,對照組產婦及家庭照顧者抑郁量表評分均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3討論
表1兩組抑郁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產后產婦
抑郁量表評分家庭主要照顧者
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對照組(n=45)11.24±0.5455.24±2.54觀察組(n=45)8.03±0.1745.16±1.46t11.737.72P<0.05據有關產婦配偶在產褥期心理狀態的調查研究顯示,多數產婦的丈夫在其產后1個多月會出現抑郁心理傾向;而當產婦同樣患有抑郁癥時,丈夫的發病率將會上升至50%[45]。因此,預防產婦及家屬出現抑郁情況一直是臨床護理的重點課題。而已被國內醫療廣泛應用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是以尊重、支持等為核心概念,做到醫護與患者、家屬的互相合作、共同參與的一種方法[67]。本研究中,護理人員主要是通過與產婦家庭之間的互動、授權,為其創造學習和提高照顧能力的機會,盡快掌握所需的新技能,提高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護理能力及自信力,調節、改善其心理情緒;而家庭照顧者在護理人員的引導幫助下,細心照顧新生兒的同時也能悉心護理產婦,在產褥期初期及早發現產婦的心理波動,將產婦產生的不良情緒扼殺在萌芽中,避免出現產后抑郁傾向。本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產后產婦及家庭主要照顧者抑郁得分為(8.03±0.17)分、(45.16±1.46)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在產褥期采取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家庭的精神壓力,有效預防其抑郁傾向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蒙景雯,陳華,李變,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案對早產兒家長照顧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7,32(09):57.
[2] 呂文苓.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對促進母嬰健康的影響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06):146.
[3] 黃偉,吳曉麗,唐知,等.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對產婦母親角色適應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7,24(10):12161218.
[4] 曹春菊.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在小兒川崎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7):246.
[5] 劉芳.壓瘡患者家屬照顧負擔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01):3537.
[6] 武艷,趙玲玲,高偉,等.PICC帶管腫瘤患兒照顧者家庭護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2):925928.
[7] 李燕.以家庭為中心的依從性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7,36(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