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為民

過期藥品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當普通垃圾處理的過期藥品可能污染土地、水源,破壞生物鏈。深知這一危害的居民王女士最近卻發現,過期藥無處可送,只能自行處理。記者采訪調查了北京市多個社區后發現,家庭過期藥遭遇回收難,尚沒有明確的牽頭單位對全市家庭過期藥品進行統一長效的規范化管理。
在很多人看來,家里買的藥品過期了,自然就是垃圾了,既然是垃圾,用方便袋拎出去,隨便扔在哪個垃圾箱,就已經很“環保”了。其實,過期藥品并不等同于尋常棄物,它不是生活垃圾,而是一種必須回收,以避免污染、感染、傳染的特殊物品。
過期失效藥品危害巨大,目前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目錄》,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危害他人健康。生活中,很多人習慣將過期藥當成生活垃圾處理,殊不知,如果把大量的過期藥扔到生活垃圾站里,并隨土填埋,就會對土壤以及水源造成巨大危害。很多過期藥品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學元素,甚至有毒物質,如果它們產生的毒性物質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長久地沉淀下來,影響自然的生態平衡。
另一方面,過期藥品如果被當成生活垃圾亂扔,很容易流入不法商販或不法醫療機構手中,無論是翻新還是轉賣,都會給患者帶來難以估量的不良后果。
現行的《藥品管理法》中沒有規范公民處理家庭廢棄藥品的行為,也沒有賦予藥店和生產企業回收過期藥品的責任。如此一來,家庭過期藥品回收僅靠個別政府部門或企業公益性活動。責任部門不明晰,相關機制不健全,直接導致了家庭過期藥成為危險品。
從表面上看,家庭過期藥屬于藥監部門的責任,而實質上遠非如此。家庭過期藥屬于危險廢物。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危險廢物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但由于缺乏更為細致的規定,家庭過期藥的處置,往往停留于口頭重視的層面,解決實際問題的則少之又少。
藥品回收點缺乏完整的處理機制,也就難免會“壽命短”。以北京市為例,藥監部門前幾年曾在部分社區設置了過期藥品回收箱,居民可以就近將過期藥送到社區進行統一回收銷毀,但從實際來看,藥品回收箱早已經塞滿,過期藥都堆到了箱子外面等現象存在。這背后的原因,就是缺乏完整的回收與處理機制。
因此,家庭過期藥不能總是停留于重視層面,還須通過完善法規、健全機制、明確責任單位等,使其得到完美解決。
不服過期藥并正確處置好過期藥只是一個方面,如何從源頭上減少過期藥的產生似乎更為重要。
為了從源頭上減少過期藥,有必要減少處方上的藥量(慢性病患者常吃的藥除外)。特別是疾病首診的話,不宜一次就開兩三個星期的藥量,應先開三四天的藥量,看看療效再說。同時,藥品也應該有各種規格的包裝,方便不同情況的患者配藥或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