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種表現形式,屬冠心病的嚴重類型。簡單地說,心肌梗死就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其基本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其次為冠狀動脈痙攣,較少見的病因為冠狀動脈栓塞、炎癥、先天畸形。心肌梗死是致命性的急癥,發作后數小時即可導致患者死亡,救治越早,患者生存機會就越大,早搶救1小時甚至10分鐘,都可能使一個人的生命得到延續。
50%~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發生前一周內有發病征兆,約40%的患者在發生心肌梗死的前一天,有發病征兆。這些先兆有:
1.患者常感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
2.原為間斷發作的心絞痛,短期內變為頻繁發作。
3.胸痛程度加劇,持續時間延長,有時伴有惡心、嘔吐,口含硝酸甘油效果不如過去。
4.平時血壓正常或原有高血壓,但近期有時血壓突然下降(并非藥物所致)。
所以,上述癥狀一旦發生,須認真對待。此時患者應嚴格臥床,保持安靜,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心絞痛者可立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噴霧吸入。同時立刻與附近大醫院聯系,盡快就診,可使部分瀕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化險為夷。
有研究發現,近5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有誘發因素,常見的誘因包括:
1.身心過勞 過度的體力勞動和長時間腦力活動,會使人勞累和精神緊張,都可能使心臟負擔明顯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缺血、缺氧會引起動脈痙攣,反過來加重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導致心肌梗死。
2.情緒激動 情緒激動可使血壓升高,心肌需氧量猛增,加重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從而誘發心肌梗死。
3.暴飲暴食 急性心肌梗死與暴飲暴食有關。因為進食過量高脂肪食物后,血脂濃度突然升高,使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脈狹窄的基礎上可形成血栓,引起心肌梗死。
4.大出血、休克、脫水 外傷或大出血易引起脫水,可能使心臟排血量驟降,冠狀動脈灌流量銳減,可致心肌嚴重缺血、缺氧,促使血栓形成。因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也常誘發心肌梗死。
5.手術 手術麻醉時易造成低血壓,嚴重應激狀態下神經內分泌失衡,也是引起心肌梗死發生的原因,尤其是老年人更危險。
6.便秘 因排便反射、久蹲、屏氣過度,可能導致心律失常或腦動脈出血而猝死。所以老年人解大便時最好避免突然用力過猛。
7.寒冷 寒冷特別是溫度驟然降低,可誘發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如原有冠心病或高血壓者,溫度降低容易促發急性心肌梗死。
患有冠心病者,平時加強預防有助于減少心肌梗死突發,一般可注意以下幾點:
不抬過重的物品 搬抬重物時,必然會彎腰屏氣,其生理效應對呼吸、循環系統的影響與用力、屏氣、解大便類似,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當盡量避免。
適量運動 以多散步為主,避免競爭激烈的比賽。運動當以鍛煉身體、增加樂趣為目的,不以輸贏論高低。
保持心態平和 中老年人盡量保持心態平和。
洗澡須小心 不宜在飽餐或饑餓的情況下洗澡,水溫最好與體溫相當。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冠心病程度較嚴重的患者洗澡時,應在他人陪護下進行。
定期檢查 主要檢查血脂、膽固醇、三酰甘油以及心電圖是否正常。如有異常,應及早注意預防,以期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發病率。
積極治療原發病 高血壓、糖尿病等容易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積極治療和控制原發病,有助于預防或降低冠心病發生。
科學飲食 主食宜多吃谷類,副食中牛乳、雞蛋、豆制品、蔬菜、水果不能缺少,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攝入。患高血壓、糖尿病者,要特別注意控制飲食,以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病率。
禁煙限酒 吸煙會損傷心血管,禁煙是預防冠心病的一項重要措施。患有冠心病的人要慎飲酒,過飲會引發高血壓,危害心腦血管及神經系統,對預防冠心病十分不利。
心肌梗死發作2~6小時內死亡率最高,有50%的患者被送到醫院之前已經死亡。因此,一旦懷疑患者是心肌梗死,應就地馬上搶救,同時與最近的醫院或急救中心聯系。注意不要隨意搬動患者或陪同患者步行到醫院就診,因為任何身體活動都有可能促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