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 張立平

對藥引最早的印象,來自中學時代魯迅先生一篇名為《父親的病》的文章。文中藥引有河邊現采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以及平地木。
很多人對藥引的認識源于文學作品。比如《紅樓夢》第十回里面一位姓張的先生給秦可卿開了益氣養顏補脾和肝湯,用藥引“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那么,中醫的藥引到底是什么?
某些藥物或食物,配入藥方中對身體某部位或某些病癥有特殊導向或效用,稱為藥引。《醫學階梯·藥引》言:“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湯,必須置引。”但是在實際處方中,藥引并非必需之物,是否需要藥引,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而定。最為常用的,如行氣血用酒,服補腎藥用淡鹽水引藥氣入腎,眼科方藥加蔥、茶引藥入眼,清熱利尿用鮮竹葉等。
引經藥是指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作用的某些藥物。對臨床組方用藥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清代吳鞠通《醫醫病書》言:“藥之有引經,如人之不識路徑者用向導。”清代尤在涇在《醫學讀書記》中說:“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此外,還有引向病所的“舟楫之劑”,如治咽喉病用桔梗引諸藥至咽喉,治上肢病用桑枝,治下肢病用牛膝等,后來也被歸入引經藥的行列。
藥引與引經藥作用相似,在概念和內容上,兩者也常常交叉混用,在廣義上可不做區分,但從狹義上而言,兩者還是有差別的。比如:①引經藥受經絡學說和歸經、引經理論的影響,而藥引則不受其限制,作用部位和效用更廣泛;②藥引大多不是常用或方便儲備的藥物,多需病家自備,而引經藥則隨方取用,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
醫家用藥引治病的經驗很多,清代的龍繪堂在《蠢子醫·卷二·大藥引子甚是得力》中將藥引形象地比喻為“先鋒”,并列舉了傷寒、腹痛、尿血、瘡腫、風癥等合宜的藥引,很是實用: “治病引子最為先,引子便是先鋒官。先鋒如硬實,他自打敵前。我嘗治傷寒,大蔥一把煮水煎。我嘗治腹痛,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嘗治尿血,薊根一束煮水煎。我嘗治瘡腫,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嘗治風癥,艾葉一團煮水煎。我嘗治眼紅,薄荷一襟煮水煎。”
藥引各有其功,當隨證選用,不可隨意輕用。比如一見感冒便以蔥、姜為引,不知感冒有風寒、風熱。若遇風熱之證,又用溫散的青蔥、辛熱的生姜,即如抱薪救火,必致輕病為重,或者導致變證叢生。再如小兒痧痘初起,在南方有服筍湯助發表以催痘長漿的用法,但是筍作為藥引,只可少量煎用,過用則傷氣。更需注意的是,痘疹發展到灌漿有破潰濕癢及至痘疹漸收時,筍尖就該忌用了。
藥引當隨證起用,忌沿俗而不懂變通,或是故弄玄虛每方必加藥引。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感慨當時出現的類似問題:“何今人凡藥鋪中不賣,須本家自備者,皆曰引子?甚至所加之引,與癥不合,如痘科中既用蘆根,又用香菜,大熱赤疹,必用三春柳。每方必曰引加何物,不通已極,俗惡難醫。”總之,若藥引與證不合,畫蛇添足是小,影響藥效就得不償失了。詩曰:“臨證用藥如用兵,可取藥引做先鋒。故作高深不可取,隨證選用有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