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梁云 江 華 劉 敏 姜 鑫
(無錫市人民醫院,江蘇無錫21402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發病率位居急腹癥第3~5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1],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癥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重癥急性胰 腺 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及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三種類型,其中MSAP患者常常并發腸麻痹,嚴重腸麻痹可導致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2],導致病情進行性加劇發展為SAP,進而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達20%[3]。因此,關注MSAP患者腸道功能的早期恢復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觀察了足三里穴位按摩聯合生大黃管飼對42例MSAP并發腸麻痹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住院符合入選標準的84例MSAP患者,其中男47例,女3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治療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9.00±14.48)歲;入院48h內發熱者17例(40.5%)、肌酐(73.41±8.40)μmol/L、血鈣(2.01±0.21)mmol/L、白蛋白(30.71±3.77)g/L。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9.43±14.59)歲;入院48h內發熱者16例(38.1%)、肌酐(75.81±9.62)μmol/L、血鈣(2.03±0.24)mmol/L、白蛋白(29.44±3.08)g/L。2組患者性別、年齡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AP的診斷參照《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版)[4](3項標準中具備任意2項),MSAP是指AP伴有一過性(≤48h)的器官功能障礙。腸麻痹診斷符合《外科學》(第8版)[5]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MSAP合并腸麻痹的診斷標準;(2)年齡18~60周歲;(3)自愿參加本研究者。1.4 排除標準 (1)有精神疾病者;(2)穴位部位的皮膚有破損、炎癥等不適于按摩者;(3)對生大黃過敏者。
2.1 對照組 患者在接受禁食禁水、胃腸減壓、抗炎、抑酸抑酶、補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善微循環等基礎治療上加用單味生大黃15g,每日2次管飼。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雙側足三里穴位按摩。雙側足三里穴位按摩方法:患者入院即可進行,取仰臥位,雙腿屈曲,暴露膝部,取足三里穴。以拇指指腹垂直著力在雙側足三里穴位上,以點、按、揉的方式按摩,由輕到重逐漸加重,每穴持續按摩10min,每日3次,以按摩部位皮膚微微發紅,患者感覺局部酸脹為度。
3.1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自主排便時間、有行腸內營養者腸內營養開始時間、住院天數。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2組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 h

表1 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 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首次自主排便時間治療組 42 33.10±17.64*42.98±15.45*56.55±20.12*對照組 42 41.52±15.7 53.12±19.65 66.38±19.44
3.3.2 2組患者腸內營養開始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腸內營養開始時間比較(±s) h

表2 2組患者腸內營養開始時間比較(±s) h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腸內營養開始時間治療組 19 68.79±14.77*對照組 18 86.39±17.47
3.3.3 2組患者住院天數比較 治療組患者住院天數(13.07±4.79)d,對照組住院天數(15.31±4.14)d,治療組住院天數較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P患者腸道是最易受損的器官之一。腸麻痹后,腸道動力變弱,使得腸道內壓力不斷增高,產生細菌毒素增加,腸道內細菌和毒素的移位,從而加重AP患者病情,甚至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6]。因此盡早改善腸麻痹對于MSAP的治療尤為重要,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近代研究結果提示,生大黃對AP合并腸麻痹有治療作用,生大黃可防止腸道功能衰竭及細菌移位,減少臨床并發癥。AP是一種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早期給予AP患者腸內營養不僅能滿足機體代謝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而且能改善腸道屏障功能,減少腸道細菌移位的發生,增強腸道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營養狀況,改善AP的轉歸和預后,縮短住院時間[7]。因此早期腸內營養對改善AP患者的預后非常重要。《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指出一旦腸功能恢復,需要盡早進行腸內營養[4]。所以盡早恢復腸道功能是AP治療的關鍵一步。
《針灸甲乙經》云:“五臟六腑之脹皆取足三里。”中醫學中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治療腹脹的首選,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足三里在治療麻痹性腸梗阻有其獨特的優勢和臨床應用價值。已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位按摩在治療便秘[8]、麻痹性腸梗阻[9]、胃腸道術后腸麻痹患者腸功能恢復的療效確切,安全可行[10]。而且穴位按摩方法簡單,易于操作,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簡便易行,無任何痛苦,能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本研究首次探討通過足三里按摩聯合生大黃管飼治療MSAP患者腸麻痹,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及自發排便時間、開始腸內營養的時間、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可能與足三里穴位按摩對腸管的雙向調節作用有關,抑制了高張力運動亢進的腸管,興奮了低張力腸管,進而促進了腸道功能的恢復。因此,足三里穴位按摩可以促進MSAP合并腸麻痹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改善腸麻痹,有助于盡早開始腸內營養或開放飲食,并縮短住院天數、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節約社會醫療資源。
由于本研究沒有特別關注不良反應的發生,未對每天按摩時間次數方面做進一步研究,未將MSAP患者按照Marshall等評分表行分類研究,且樣本量較少,是否會導致治療效果的差異,有待于大樣本的進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的對象也僅僅是MSAP患者,未對SAP患者做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收集病例資料,完善這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