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 惠 坤 趙雅靜 趙一丁 祝露露 閆小寧
(陜西省中醫醫院,陜西西安710003)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皮膚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門診囊腫型痤瘡患者5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8~37歲,平均年齡(27.10±5.16)歲;病程3~32個月,平均病程(15.21±7.66)個月。對照組28例,男8例,女20例;年齡19~41歲,平均年齡(25.57±4.93)歲;病程2~36個月,平均病程(13.71±5.43)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1],疼痛性炎癥性結節或囊腫,病灶數多于100個,且結節或囊腫數量>3個。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疾病診斷標準者;(2)年齡18歲以上者;(3)自愿作為受試對象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妊娠及哺乳期婦女;(2)畏針、過敏性體質、瘢痕體質者;(3)嚴重高血壓病、糖尿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4)有精神疾病者;(5)因職業性或藥物性誘發痤瘡者。
2.1 對照組 采用美國Palomar公司生產的1540nm非剝脫式點陣激光治療。治療波長1540nm,光斑10mm,脈寬15ms,初始脈沖能量45mJ/mb。具體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將激光儀治療頭緊貼皮損處,發射1次光斑,等待片刻觀察局部有無紅斑水腫反應,丘疹粉刺處一般發射1次,結節囊腫處一般發射2~3次,以局部出現紅斑水腫為度。2.2 治療組 采用1540nm非剝脫式點陣激光聯合毫火針針刺治療。激光操作同對照組,在激光治療結束30min后行毫火針針刺治療,針灸針具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0.25mm×25mm一次性針灸針。具體操作: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醫生左手持血管鉗夾住酒精棉球,捏干后點燃,火焰距施術部位約10cm,右手拇食中指采用持筆式持針法,將針尖于酒精燈外焰處水平灼燒至發紅后立即刺入結節囊腫局部并迅速拔出(直刺避免歪斜和停留),丘疹粉刺淺刺,結節囊腫深刺,對于較大結節囊腫分多個點進行針刺,治療結束后再次消毒防止感染。
2組均14d治療1次,連續治療4次。
3.1 觀察指標
3.1.1 皮損積分 在治療前及治療28d、56d后采用雙盲法對2組患者面部照片進行識別和記錄,以皮損數量(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作為指標。粉刺<10個計1分,10~50個計2分,>50個計3分;丘疹和膿皰<5個計1分,5~20個計2分,>20個計3分;結節囊腫(≤1cm)1個計3分,結節囊腫(>1cm)1個計4分。[2]
3.1.2 皮膚油脂含量 采用德國CK公司多探頭皮膚測試系統(MPA 6/10型),在治療前及治療28d、56d后檢測2組患者面部額頭雙眉中央處皮膚油脂含量。以油脂測試膠帶接觸受測部位30秒所吸收的油脂數(μg/cm2)表示。
3.1.3 皮膚病生活質量評估 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I)問卷評估治療前及治療28d、56d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問題包括癥狀(5個問題)、感覺和情緒(5個問題)、功能(15個問題)3個部分。采用5級計分法(“從不”=4、“偶爾”=3、“有時”=2、“經?!?1、“總是”=0),每個問題得分相加,總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差。[3]
3.2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進行臨床療效評價。治愈:痤瘡皮損積分減少95%及以上;顯效:痤瘡皮損積分減少70%~95%;好轉:痤瘡皮損積分減少30%~70%;無效:痤瘡皮損積分減少小于30%??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4]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比例或率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t檢驗(樣本非正態分布時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2組患者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s) 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8d后 治療56d后治療組 30 69.03±6.73 74.57±8.25*86.23±4.71*#對照組 28 71.36±8.56 75.87±5.81*79.71±7.18*
3.4.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痤瘡皮損積分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皮損積分比較(±s) 分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皮損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
3.4.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膚油脂含量比較 見表4。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皮膚油脂含量比較(±s) mg/cm2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皮膚油脂含量比較(±s) mg/cm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8d后 治療56d后治療組 30 93.73±11.54 79.63±18.32*58.54±15.49*#對照組 28 92.13±20.28 78.30±35.27*72.17±32.19*
3.4.5 皮膚油脂含量值與皮損積分和DLQI評分相關性分析 囊腫型痤瘡患者皮膚油脂含量與DLQI評分、皮損積分具有相關性(P<0.01)。見圖1。

圖1 囊腫型痤瘡皮膚油脂含量值與皮損積分和DLQI評分散點示意圖
3.5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明顯異常紅斑、水腫等不良反應。
囊腫型痤瘡在炎癥階段表現為皮膚結節和囊腫,在消退階段表現為局灶性瘢痕,嚴重影響患者容貌和心理健康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系統使用抗生素和維A酸類藥物作為一線方案對大部分囊腫型痤瘡患者有效,但由于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和維A酸類藥物易誘發皮膚干燥、肝損和致畸性的副作用,難以被青少年和育齡期痤瘡患者所接受。因此各類光電物理和中醫傳統療法成為痤瘡治療的重要組成。非剝脫點陣激光既能破壞皮脂腺減少毛囊堵塞和過度角化而減輕痤瘡局部炎癥反應[5],又能促進表皮和纖維細胞再生重排而改善痤瘡萎縮性瘢痕,但對痤瘡皮損囊腔內已形成的炎癥物質不具有顯著促排作用,并且非剝脫點陣激光在痤瘡治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痤瘡萎縮性瘢痕,治療效果受到瘢痕深度限制[6]。中醫針刺能夠直達皮下組織并疏通毛囊口,既加強了抗炎作用和促進囊腫型痤瘡囊腔內炎癥物質釋放,又能彌補非剝脫點陣激光在治療痤瘡萎縮性瘢痕時刺激深度不足的缺陷。
痤瘡歸屬于中醫學“粉刺”“酒刺”“肺風粉刺”范疇,其發病總由肺經風熱而起,從隋《諸病源候論》記載“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到明《外科正宗》“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郁滯不散”和清《瘍醫大全》“肺風粉刺,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痤瘡病因病機總不離“肺風”和“血熱郁滯”兩大方面,加之飲食不節,脾胃內生濕熱,上蒸于面而發,濕熱蘊結久則成痰瘀,重癥痤瘡如囊腫結節則多屬痰瘀互結?;疳樦苯幼饔糜谄け恚杌鹬葴仃栰詈㈤_腠理使郁結的火毒直接外泄,又能溫經脈助氣血運行使痰瘀隨血行而散。由于傳統火針針體粗而痛感強,對機體傷害大且局部容易留疤痕,故《針灸大成》認為“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唯面上忌之”。而毫火針針體細,燒針時間短,導熱性較傳統烏錳火針低,既減小了灼燒刺激,又增強了可操作性[7]。毫火針的這些優勢克服了火針在治療顏面疾病的局限和傳統毫針細則氣弱的不足?,F代研究表明,火針能夠降低局部炎癥因子趨化作用,抑制痤瘡丙酸桿菌增殖,并且直接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使得局部炎癥細胞和炎癥介質發生壞死和變性,促進毛囊口擴張、膿液和皮脂外排,改善局部微環境和微循環[8]。此外火針能夠提高局部血流速度,促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而促進炎癥消退。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56d后,痤瘡皮損積分、DLQI評分及油脂含量的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毫火針聯合1540nm非剝脫點陣激光能夠明顯改善囊腫型痤瘡皮損情況,降低油脂含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在對囊腫型痤瘡患者進行皮膚油脂含量值測定時發現,囊腫型痤瘡患者皮膚油脂含量值與痤瘡皮損積分和DLQI評分存在相關性。基于此,我們推測毫火針增效1540nm非剝脫點陣激光的治療作用可能是通過降低皮膚油脂含量途徑改善囊腫型痤瘡患者皮損和生活質量水平來實現的。但受觀察條件所限,具體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仍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