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7年11月18日,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次提出并寫入黨章。全面依法治國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本文中,就針對如何完善法治體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同時也據此針對我國如何加強法治國家的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新時代 法治 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作者簡介:呂美怡,中共黑龍江省森林工業(yè)總局委員會黨校(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04
十九大報告明確闡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 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十九大報告》對依法治國是高度重視的,主要體現在報告中出現了33次“法治”,19次“依法治國”。報告十三個部分中有八個部分闡述了我們黨的法治理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
放眼世界,大凡社會治理得好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擁有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都把立法作為治國理政之要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國家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實現了有法可依。
一、法治體系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涵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要走向法治化。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問題,并就這一問題作出專門決定,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事件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家治理的法治化階段。 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列出了五個子體系:法律規(guī)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jiān)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guī)體系。沒有完善的法律,一個國家不可能實現法治,沒有完善的國法和黨規(guī),在我們中國不可能實現法治。在中國實現法治,之所以不僅要有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還要有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整個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領導地位,直接行使國家重大問題決策權以及“黨管軍隊”、“黨管干部”、“黨管意識形態(tài)”等公權力。從而執(zhí)政黨既要依國法執(zhí)政,也要依黨規(guī)管黨和執(zhí)政 。
法治建設的任務,對于今天來講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從十五大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但是法治國家比較抽象,而法治體系比較具體,建設法治國家的內容就是建設法治體系,所以法治體系它實際上是把法治國家的內容具體化了,可以說法治體系形成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法治國家建成的時候。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是無法可依,所以當時最重要的是加強立法,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當明確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個方針。1978年以后,一部部法律就相繼誕生了,所以我們國家的很多法律實際上都是非常年輕的,大多數法律的制定就是這二三十年的時間,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黨的十九大報告我們可以看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包含我國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的重要行動指南。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要性
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因為現在還面臨很多問題。我們黨所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和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的工作布局中作用也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具體來講有這樣三個方面: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的引領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總體戰(zhàn)略部署,兩者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支持和制度保障。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法治,但是改革發(fā)展到今天這樣一個階段,更加理性更加系統(tǒng)的階段,我們必須要用法治系統(tǒng)化的建設來推進我們的改革。只有良法才能引領社會的有序發(fā)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利,約束公權力的合規(guī)履行。依法治國為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改革促進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兩者是破與立的辯證統(tǒng)一的過程。
2.發(fā)展市場經濟需要法治的保障
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阿里巴巴已經在美國上市了,阿里巴巴是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淘寶網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個產品,家喻戶曉,2017年雙11開場11秒鐘,淘寶網交易額超10億,3分01秒成交額破百億。根據阿里巴巴12日零點公布的數據,去年“雙十一”天貓、淘寶總交易額1682億元,再次刷新紀錄。這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就需要法律的保障,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中國的市場經濟確實要靠法治來保障,但是我們的法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參與世界競爭需要法治
十九大報告的第十三部分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中再次強調了我們黨所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機。我們現在還面臨四大考驗,執(zhí)政的考驗,市場經濟的考驗,改革開放的考驗,和嚴酷的外部環(huán)境,這四大考驗是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而且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對于我們黨來說也是考驗,我們現在還面臨四大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這四大危機是具有尖銳性和嚴峻性的。我們黨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要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當然,國際上的競爭是一種全方位的競爭,包括企業(yè)競爭,社會競爭,文化競爭等等,其中法治水平他也是我們競爭力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對我們整個國家的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我們都要推進法治的系統(tǒng)化的建設。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要求就是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把黨內法規(guī)體系納入到法治體系當中還是第一次,這五個體系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一)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深化和提升。目前我們國家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的質量都在不斷的提高,法律在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又新增了依法立法這一新的要求。依法立法是立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在2011年就宣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已經形成,這個法治體系首先就體現在規(guī)范體系本身,它是以憲法為龍頭,下面還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還有法律解釋等等,法的體系首先是體現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規(guī)則體系本身。雖然我們已經宣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已經形成,但是并不意味著非常完美,實際上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間。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包括兩方面:一是守法。一個法治社會,如果法律得不到普遍的遵循,只能靠強制或者只能靠執(zhí)法,那么這個法治社會應當說是比較初期的或者說是不完備的,法治社會首先就是法律、法治要得到普遍的遵循,民眾能用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它還涉及到我們的法律本身是不是良法,是不是善法。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寫在公民的心里。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動法治進步的強大力量。二是法律的落實,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既要強調司法權的運行程序上的法定性,也要強調執(zhí)法過程的透明性,無論是政務公開還是司法公開,都要切實的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
法治監(jiān)督體系對于法治的運行也是至關重要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包括國家和社會這兩個層面,國家監(jiān)督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還有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但社會監(jiān)督包括輿論監(jiān)督、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還有一個就是群眾監(jiān)督,我們知道現在輿論監(jiān)督和司法的關系是非常緊張的,一旦一個法治事件他被媒體報道了關注了,必然會對整個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造成一個巨大的壓力,這是我們在實踐當中看到的,一方面公眾可以借助媒體這樣一個力量來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但是輿論有的時候是很可怕的,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之間的這樣一個非常矛盾的關系,所以我們在四中全會當中有這樣一個規(guī)定就是規(guī)范媒體對案件的報道,以免輿論監(jiān)督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影響法院的判決。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法治保障體系包括這樣四大環(huán)節(jié):一是法治人才隊伍,二是法律糾紛、爭議化解機制,三是法制理念和法治文化,四是黨的領導。 法治人才隊伍就我們目前司法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來看,因為有司法考試這樣一個硬要求,所以中青年年輕的法官和檢察官的整體素質還是非常高的。其次是法律糾紛爭議化解機制,就是我們的司法工作人員,在對待具體案件具體問題的時候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次是國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就是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這樣一個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最后是黨的領導。憲法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地位,黨行使宏觀的執(zhí)政權力和相關的國家公權力,但是無論黨行使哪種權利,都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如果脫離法治,國家治理將會失序,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將難以維系。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
法律規(guī)范體系和黨內法規(guī)體系都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四中全會把黨內法規(guī)體系納入到了依法治國的法律體系當中,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么管,憑什么治?就是要靠嚴明紀律。黨的紀律就是黨內的規(guī)矩,黨規(guī)黨紀就是黨員的行為準繩。
三、建設法治體系,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
1.黨要遵循四大職責
黨要遵循四大職責,就是要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黨要領導我們整個社會的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治國方針,也是一項基本國策。這里面“黨支持司法”是黨在處理與司法權關系時的最新最科學的表述。也是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嚴格公正執(zhí)法與規(guī)范文明執(zhí)法,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共同決定著執(zhí)法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執(zhí)法的嚴格、公正、文明,始終是黨和政府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孜孜以求的目標。
2.把法治建設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把法治建設的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際的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對領導干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來說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這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領導的一個具體的抓手,我們用這個具體的抓手來推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重視。
3.黨要堅持依法執(zhí)政
依法執(zhí)政就要求我們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這是四中全會提到的黨要依法執(zhí)政的非常重要的內容,把黨把領導干部帶頭守法、帶頭依法辦事上升到依法執(zhí)政這樣一個高度。
(二)要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依法行政
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依法行政具體來講有三個舉措: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法治政府的核心內涵是依法行政,確保權力行使不能恣意任性,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政府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向社會公開權力清單,我們要讓公眾知道政府的權力邊界,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政府是法律實施的重要責任主體,研究表明大余80%以上的法律法規(guī)要由行政機關負責實施,我們能不能有效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關鍵就在于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讓政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發(fā)展,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里,關鍵要從政府決策的源頭抓起,確保政府的行政決策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經得起歷史和法律的檢驗。
2.健全依法決策機制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的倒查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這五項內容構成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這是四中全會當中關于決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3.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務公開是近年來各級政府力推的法治政府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強調公開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要求各級政府堅持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推進行政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打造法治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隨著國家的發(fā)展,法治的進步,公權力的行使,公開是基本原則,不公開才是例外。
(三)健全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健全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具體來講有五個舉措:
1.捋順司法權和司法行政事務權之間的關系。
2.建立和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體制。
3.推進法制隊伍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
4.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
5.要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
(四)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制約機制
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制約機制具體來講有三個舉措:
1.健全憲法監(jiān)督制度。就是特定的國家機關根據特定的程序或者方式,針對違反憲法的行為或者規(guī)范性、非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并進行處理的制度。
2.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就是要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jiān)督,要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jiān)督,同時還要加強同級的相互監(jiān)督。
3.強化問責制度。就是對官員進行責任追究,責任追究得標準就是各種相關的法律和法規(guī),依法依規(guī)對官員進行問責就叫問責制。
(五)要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法律能不能得到遵守,法治能不能切實推進,廣大人民群眾首先把目光投向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推進全民守法,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法律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制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完善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需要社會公眾來參與,法治社會要求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貢獻,每個人都要去努力,每個人都要去參與。
四、結語
由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沒有完善的法律,一個國家不可能實現法治。建設法治國家的內容就是建設法治體系,可以說法治體系形成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法治國家建成的時候。只有建立完善的法治體系,才能最終實現全面依法治國。
注釋: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北京.2017.22-23.
姜安明.完善法治體系 建設法治國家.行政法論叢.2015,16(9).1-2.
付子堂.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學習時報.2017-12-22(A1).
參考文獻:
[1]謝鴻飛.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經濟日報.2017-08-12.
[2]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