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殷艷?劉雷
【內容摘要】本文以中國教育電視臺大型直播節目《直通高招》為例,淺析了在當今電視媒體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CETV1)如何堅守自身教育特色定位,運用“差異化”節目編排模式,結合利用收視率數據反饋,打造教育專業品牌。
【關鍵詞】差異化;編排;教育品牌;收視率運用
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主辦的《直通高招》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圓滿告一段落,本次直播于6月23日-29日每天19:30-22:30進行,連續7天共21個小時,共邀請12位考試院負責人、70所高校招生辦公室負責人、3位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做客多地演播室。同時在網易教育、新浪教育、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長安書院App等17家媒體平臺同步推送,點擊量達2906.98萬次,為廣大學子指明了報考方向。
一、堅守“差異化”編排,塑造教育專業品牌
作為電視上星綜合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在節目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從策劃、制作、推廣各個環節滲透“靜下心來講好中國教育故事”的內涵,培育形成教育臺獨有的氣質和形象,讓觀眾從中獲得情感認同。頻道改版以來,在晚間19:30-22:30黃金時段采用差異化的“法治人文欄目+新聞+紀錄片”的編排模式,以矩陣組合的方式構筑起社會法制教育、人文歷史傳播、資訊新聞解讀、弘揚民族文化四大節目帶,“晚黃”時段推出《法治天下》《國史演義》《博物館之夜》《請教請教》等一系列特色教育節目,樹立起教育優質品牌。
本次《直通高招》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將晚間三檔教育新聞節目《中國教育報道》《e視界》《長安街》打通時段、擴展編排,拉通6月23日-29日每晚19:30-22:30的黃金3小時(見表1),有效地將“差異化”編排二次升級、延伸拓展,與各家衛視播出電視劇、真人秀節目的時段形成鮮明反差對比,將一頻道長期堅守的“差異化”編排理念堅守到底,更有利于提升中國教育電視臺教育專業品牌形象,站穩教育新聞宣傳主陣地,傳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正能量。
二、節目編排與收視分析形成良好循環體系
2017年6月24日、25日大型直播節目《直通高招》收視率0.014%,與平時同時段基本持平,相比以往在白天時段進行的直播報道提高了2倍,尤其是6月24日北京地區收視0.036%,高于平時時段38%,觀眾對主題化大型直播報道的關注度顯著提升。但是,在進行收視分析之后,我們注意到6月24日、25日《直通高招》下午15:00-18:00直播時段收視相比平時同時段有所下降,晚間19:30-22:30直播時段收視與平時同時段持平。
一頻道在對2017年《直通高招》大型直播的收視情況進行充分分析之后得出結論,認為大型直播報道利用晚間時段編排效果可能更好。收視率的分析為節目編排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讓節目編排有據可依,同時在節目編排方案執行之后,再通過收視率的持續跟蹤反饋,對節目編排進行二次合理化調整,使節目編排與收視分析形成良好循環體系,在秉承“不唯收視率論”的同時,合理利用好收視率這把雙刃劍,使其發揮最大化的效用。
今年6月23日-29日播出的大型直播特別節目《直通高招》打通晚間黃金時段19:30-22:30的3小時,最大化利用晚間優質時段進行編排,平均收視率為0.015%,6月25日最高單期收視率達到0.025%。相比2017年6月24日、25日《直通高招》收視率有所提升,大型直播特別節目利用晚間時段編排取得了較好效果,驗證了之前依據收視分析得出的結論。
從節目觀眾構成角度看,與今年1-5月同時段平均水平相比,《直通高招》的女性觀眾比例增加了3.8%,15-24歲年齡組觀眾和學生身份觀眾的比例增至平時水平的2倍左右。由此可見,該節目成功吸引了學生及女性家長這個特定目標受眾的注意力(見表2)。
本次大型直播特別報道采取“1+15”演播室聯動、覆蓋全國、全景式直播的模式,以北京演播室為中心,同時在上海、河南、江蘇、山東、湖北、湖南、陜西、四川、海南、吉林、廣東、廣西、黑龍江、新疆和寧夏設置15個分演播室,輻射到今年啟動第二批高考綜合改革的重點省、區、市,以及備受關注的“高考大省”。從分城市收視情況來看,與今年1-5月同時段平均水平相比,北京地區收視情況持平,提升最多的3個城市為貴陽、唐山、拉薩,依次高于平時288%、152%、83%,充分證明這3個城市對《直通高招》的直播內容關注度較高(見表3),建議在今后的高考、高招直播報道內容設置中,可多向這些高關注度的省、市有所側重,以滿足觀眾的深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