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丁 靜 劉福和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寧波 315100)
藥理學是醫藥類高職高專院校藥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及防治疾病提供理論基礎的強實踐性學科。隨著人民群眾保健意識日益增強,社會對能夠提供合理用藥指導的高素質高水平藥學服務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藥理學作為醫學與藥學之間的橋梁學科,主要闡明藥物的藥理作用及相關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和防治等,將藥理學學以致用對提供用藥咨詢的藥學服務型人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然而,藥理學講授的藥物種類繁多,每種藥物進一步從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等展開后,掌握厚重的知識點不可避免的對學生形成了艱巨挑戰。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往往造成了 “記背知識應對考試”的錯誤導向,學生常常關注哪些是考點、哪些需要記憶,而藥理學 “服務于群眾合理用藥”的課程價值則被淡漠。為了使《藥理學》更好的服務于高職高專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改變傳統的藥理學課程設置、構建以藥學服務驅動的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2014年6月30日,國務院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我國職業教育至2020年的建設目標,即: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及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等,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則需牢牢堅持政府統籌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及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政策提出,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已成為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大力服務于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重要保障。而課程是推進產教融合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藥理學》作為高職高專藥學專業的主干學科之一,打破傳統的授課模式并積極跟進產教融合形式政策,將教學與行業緊密對接,對培養適應崗位需求的高素質藥學服務人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積極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做中學”,是提高學生課堂興趣、參與度,以及實現在課堂上將教學與崗位需求有效對接的重要手段。基于案例教學的“角色扮演”即是一種有效實踐學生“做中學”、并發揮其主體性的教學模式[1]。高職高專院校藥學專業培養的藥學服務人才主要從事指導合理用藥工作,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與患者、醫生及護士等多方進行良好溝通的能力。然而調查顯示新入職的學生往往要經歷一段“發呆期”,故此,利用課堂教學使學生集專業能力、溝通能力與應變能力于一身,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可通過如下方式展開:(1)根據課程單元特性,合理選擇課程單元進行“角色扮演”教學。將單元設計在學初與學生進行分享,使學生對課程安排擁有整體意識,并為學生分好組別;(2)創建教學視頻,督促學生課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從而解決基于各門課程的教學安排及課時分配有限、而無法提供充足時間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問題;(3)提前與學生分享下次課將展開的“角色扮演”中需要探討的案例;(4)在開展“角色扮演”的課堂上,隨機抽取一組同學在臺前進行“角色扮演”,針對病例,圍繞選擇哪些藥物、藥物適應癥、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應的監測、防治、藥物禁忌癥等進行問病給藥的模擬交流。結束后,表演同學對知識進行簡要總結。最后教師與臺下的同學共同探討,教師進行答疑解惑、提煉總結。整個過程控制在15分鐘左右,余下時間教師可對章節中的重、難知識點進行細化講解。這種隨機抽取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可起到督促作用。通過將工作中會遇到的案例引入課堂,在提高學生課堂興趣與參與度的同時,可加深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起到學有所用以及提升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的效果。當然,為了全面提高課堂“角色扮演”教學質量,合理設計課程單元教學是重要前提。對于知識過于復雜的章節,如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等,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較高,這部分仍可采取課堂上教師講授先行、學生“角色扮演”隨后的方式。同時也要兼顧完善教學視頻與設計貼合實際的案例分析。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引企業專家進校[2]。開設相應課時以供校外專家進行教學分享。通過專家將一線臨床、企業信息引入課堂,使學生進一步切實領會到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課堂建設水平。通過校企合作,也可以爭取由企業向學校提供兼職教師,力求達到校企雙贏、相互融合的目標。
高職高專藥學專業培養的藥學服務人才,畢業后多在藥店或醫院藥房從事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的工作,即藥師型人才。故在實驗課的課程設計上,在培養學生動物實驗技能的同時,同樣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用藥服務能力。基于此,我校在《藥理學》的實驗課程中,增設了“識別藥品”、“解讀藥品說明書”、“藥品真偽辨別”、“處方審核與調配”、“藥品陳列” 以及 “問病給藥”等應用性質的藥物知識與技能。“藥品陳列”及“問病給藥”均在校內開設的仿真藥店——“模擬藥房”[3]中進行。這種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在校內即可對用藥咨詢工作擁有直觀認識,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積極更新“模擬藥房”內示教資源,充分利用“模擬藥房”資源平臺,對提高藥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縱觀現高職高專院校所采用的《藥理學》教材,均以“藥”為核心,根據藥物作用于體內的系統不同進行篇章的劃分。整體上章節條目清晰,知識廣度足夠,藥物介紹較為系統。然而現有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仍是側重于學術研究性。基于職業教育教材以 “應用”為目的,在此,筆者就高職高專《藥理學》教材的修編談談粗淺的見解:(1)簡化藥物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主要體現常見的不良反應;(2)結合臨床實際,調整常用藥物、不常用藥物及新藥三項內容比例,更替與現臨床用藥不相符的知識內容。如基于巴比妥類藥物的安全性較低,現臨床上其已幾乎不再用于鎮靜催眠,故巴比妥類藥物在傳統教材中的介紹所占比例可考慮適當縮減。(3)增加病例討論及處方知識內容。教材引入臨床合理用藥指導及處方審核的經典案例,增加學生的用藥綜合分析能力。
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以校企合作為契機,為教師提供深入醫院、企業等進行掛職鍛煉、進修學習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學習需要堅決摒棄走馬觀花式學習,提倡的是一種長期進修方式。教師有充裕的時間在不同科室輪崗學習,對臨床用藥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在課堂教學時跳出教材限制,將教與做更好的聯系起來。通過產教融合實現教學與崗位的無縫對接。同時也可以對教師進行相應培訓。報道指出,通過與社會藥房合作,開展師資培訓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對藥房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4]。此外,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執業藥師等相關考試,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雙師型”高素質藥理學教師隊伍的建設。
深化產教融合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而課程是推進產教融合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通過推進實踐引導理論、校企文化對接的課堂教學,強化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驗教學,提高校本教材實用性以及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等,在積極落實教育跟著產業走的同時,有望充分發揮《藥理學》在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上的課程價值,推進高素質藥學服務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楚麗雅,田維忠,邵紅英,莫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藥理課程改革[J].價值工程,2013(12):236-238.
[2]李紅.以藥學繼續教育為抓手的產教深度融合探索[J].職 業 技 術 ,2016,15(10):43-45.
[3]蔡曉東,王瑞曇,李春梅.淺析《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基礎》的教學不足及改進措施 [J].教育教學論壇,2015(46):187-188.
[4]劉建明,葉穎俊,陳慧,王雪婷.大專藥學專業與社會藥房產教融合初探[J].科技視界,2017(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