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俐娜 包華瑜 葛文榮
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已經逐步變小,不進行成本控制也可以盈利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福建省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如何向制造強省邁進以及如何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其所面臨的關鍵問題。而成本控制作為成本管理的重要環節,對于企業合理壓縮支出、提高盈利能力、轉型升級有著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福建省內選擇了十多家制造業企業作為樣本進行了具體分析。
1.民營企業所占比重大。福建省民營經濟發達,2015年,福建省民營經濟占全省生產總值的67.3%,民營企業數量占全省企業數量的98%左右,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占全部規上企業的70%左右,民營企業繳納稅收占全省稅收收入的60%以上,吸納就業80%以上。同時涌現出一批如晉江石獅的服裝紡織、晉江旅游運動鞋、安溪鐵觀音等具有較強竟爭力的民營產業集群。
2.制造業企業規模偏小,粗放型經營為主。從福建省制造業總體數量來看,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絕大部分制造業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粗放型經營為主,依靠低成本優勢發展,科技含量較低,缺乏自主創新。在當前市場競爭加劇、傳統產能過剩、資源與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成本剛性上漲的新常態下,福建省制造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3.產業集群發展不足。目前,福建省的產業集群有70多個,但是總體規模都偏小且層次較低,而且集群內企業同質化比較嚴重,內部分工不明確,以上所提到的民營產業群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同時產業集群中缺乏實力強,能夠整合資源的大企業。
4.內部管理制度落后。福建省制造業企業中有一大部分是屬于民營企業,大多數民營企業仍采用傳統家族式管理和任人唯親的用人機制,造成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決策質量低下。企業缺少管理制度或制度形同虛設,缺少規范化管理和科學化決策,同時在面對新產業,新機會時存在認識不足,長遠謀劃能力不強等弱點,在用人上也存在著用人保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1.成本控制意識及方法有待加強。因所選擇的樣本企業有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以及大型企業。總體來講,規模越大的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越為重視,有條件的企業通過ERP系統輔助進行成本控制,不僅涉及生產過程的成本控制,而且會延伸到對產品生產流程的設計、銷售、管理等過程的控制。反之企業規模越小,成本控制的理念越弱,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只是簡單、機械的進行生產成本壓縮,沒有考慮成本效益原則。
2.融資成本較高。福建省整體來說中小企業所占的比例較大,通過所調研的樣本企業來看,大部分都是粗放型生產方式,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其生存現狀不容樂觀。降低成本必然要進行產業升級,產業升級需要資金,當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較高,難以通過銀行等傳統融資渠道融資,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惜貸”、“抽貸”現象尤為明顯,好的項目往往因為資金不足,又沒有政府配套的資金扶持以及金融機構有效的貸款支持而難以為繼。如省內某家高新科技企業,2016年初獲得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可以低息申請5000萬元資金,但公司還須找到擔保公司為企業擔保,擔保費率為2.8%,然而項目獲批后銀行貸款申請還是沒有通過,原因是現在該產業風險太大。由此可見,銀行直接貸款很難,只能通過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等進行融資,無形中增加了融資成本。
3.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福建省制造業企業以加工企業和服務貿易企業居多,而這些中小型企業對用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較為敏感。據統計,2016年福建省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為86.2元,在成本構成影響方面,主要是人工成本增幅較快,全省城鎮單位在崗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2.5%,而同期企業勞動生產率卻只有5%,高出了7.5個百分點。從被調研企業的現狀來看,阻礙其進行成本控制、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且從長期來看是一項固定且逐年上升的成本,如某機械加工企業,2016年人均職工工資較2015年上漲了20%,預計2017年,公司人工成本仍然要繼續增長,增長幅度不低于15%。
4.原材料價格上漲快、采購議價空間小。近兩年,因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使得很多制造業企業的原材料采購價格提高很多,如以鋼材作為原材料的制造業企業,其采購成本增加了一倍多。同時從所調研的樣本企業來看,原材料的采購大部分企業選擇的是以往的供應商,同時并沒有對供應商進行審核,也沒有對供應商的報價進行市場調查,而是直接接受了供應商所提供的價格,同時采購人員并沒有制定詳細的采購計劃,也沒有準確的采購數量,通常都是大批購進材料然后存儲在倉庫里,等材料用完后再次大量采購。這樣的采購方式使得企業對于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波動處于被動狀態,議價能力很弱。
5.基礎工作不到位。從所調研的部分企業來看,有部分企業的原始記錄制度不完善,最終導致缺乏成本控制相關的原始憑證。如沒有制定合理又可行的原材料、工資等消耗定額;存貨的清查、盤點不到位;企業內部制度缺失等。這些基礎工作的不到位直接使得后續的成本控制的相關工作沒有辦法很好地開展。
通過對樣本企業的分析可見,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費用控制水平和產品競爭能力,最終影響盈利能力及產業升級。管理水平越高、對成本費用管理和控制越是精益求精的企業,其規模越大、產品附加值越高、盈利狀況越好。反而是規模較小的國有企業和中小型民營企業對成本費用管理的意識不足和重視不夠。福建省民營經濟發達,但是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民企,大多經濟實力較差,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對成本費用的管理和管控重視不足。
通過調研和企業反饋可得出,通常產品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會重視研發投入并逐年加大研發投入,通過研發來實現增效益和降成本,如福耀玻璃集團公司2014-2016年研發投入比指標分別為4.01%、4.37%以及4.38%,研發投入比逐年提高,同時每年撥出千萬元的專項創新獎金進行研發創新評獎。而中小規模企業因盈利能力較弱,真正的研發投入較少,即使有研發,也沒有專門的研發團隊進行持續的研發,而只是模仿式創新,
1.提高管理者成本控制的理念,增強普通員工的成本控制觀念。很多中小企業管理理念相對落后,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的管理者對于成本控制的理解仍然局限于狹隘的產品生產過程的控制,理念決定寬度和高度,因此首先要改變管理者對于成本控制的理念,將成本控制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去看待,貫穿企業的整個作業鏈和價值鏈,而且對于同行業優秀競爭對手成本控制的案例也要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分析,并在企業內部進行實踐。同時,需要對全體職工進行成本意識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培訓,發揮員工的積極性,積極獎勵提出可行性建議的員工。
2.降低融資成本。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財政應加大對企業轉貸應急資金的投入,完善企業轉貸應急機制;同時人行、銀監局等相關部門應加快推動完善信貸政策,優化貸款管理措施,通過提前續貸審批、設立循環貸款,實行年度審核制度等措施,減少企業融資成本;同時金融機構應落實關于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的監管政策,配套完善的責任制度。
3.引用作業成本管理理念。作業成本管理即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產品成本,同時將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對企業所有作業活動追蹤并動態反映,進行價值鏈分析,為企業決策提供準確信息、指導企業有效地執行必要的作業,消除和精簡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業成本管理的實質是以作業作為確定分配間接費用的基礎,將管理的重點放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成本動因上,而不僅僅是關注成本計算結果本身。作業成本管理是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其產生于國外并在西方國家越來越被廣泛使用,但因其增加了大量的作業分析、確認、記錄和計量,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從而導致實施成本高昂,因此目前在我國運用并不普遍,但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ERP系統的普及以及企業內部管理提升的客觀需求,制造業企業可以使用作用成本管理的方法進行成本計算,消除內部不增值行為,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傳統的成本控制絕大部分都是單純從單一企業出發去控制成本,造成成本控制和價值創造的分離,使得成本在不同企業之間形成相互的轉移和替代,總體并沒有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隨著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環境成本的增加,使得制造業企業的傳統成本優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也給企業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須從資源性成本優勢轉化為能力型成本優勢。因此,成本控制需要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不僅要做到單一自身主體的成本控制,而且還要做好與供應商、經銷商等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加強跨組織學習,構建基于供應鏈的成本控制體系,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進行系統成本控制,實現供應鏈的長久整體成本優勢,從而有效緩解資源價格上漲的態勢。
本文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以福建省制造業企業為例,分析了其當前成本控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如引用作業成本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對策,希望能給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及成本控制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1]葛銳.淺析價值鏈理論在制造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1(8).
[2]夏惠,龔光明.以價值鏈分析為基礎的成本控制淺探.財會月刊,2009(4).
[3]吳崇伯.福建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福建理論學習,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