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娜
(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000)
從2017年來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前銀監會針對套利和違法等行為進行了專項治理,于2017年7月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我國金融工作的四大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定義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特別強調要加強金融監管。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對金融監管提出新的監管要求:“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求加強對銀行風險的控制和管理,保證金融系統的穩健性,今后金融監管會更加嚴格。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政府的金融監管工作核心依舊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重點在于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雙支柱調控框架,堅持依法監管,落實穿透監管,加強綜合監管,著重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金融監管的目標是為了使金融行為達到最優,是在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行為進行監管的依據。著名經濟學家米勒德和蒂米奇強調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為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大代表會議明確支出我國金融監管的主要目標:“不斷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銀行監管的目標。我國《銀行業監管管理法》第三條明確規定:“銀行業監督管理的目標是促進銀行業的合法、穩健運行,維護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我國的監管目標與《巴塞爾協議》制定的目標相符。
我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首次在國家層面確認金融監管模式為“功能監管、行為監管”,標志著“機構監管”的時代將會過去。“功能監管、行為監管”意味著,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下,監管對象必然會出現交錯的現象。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中,國家層面表示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撤銷中國保險業監督委員會,將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意味監管部門將重新組合。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份文件對銀行業業務整治、規范經營、風險防御等進行監管。前銀監會要加強對重點鄰域的監管,強調要對參與方過多、結構復雜,會導致資金向虛擬經濟轉移的業務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前銀監會表示不僅要將債券加入統一授信,而且要將直接投資和通過特殊目標載體(SPV)、表外理財等形式開展的債券投資一并加入監管范圍,準確了解資金真實投向和底層債券的相關信息、風險情況和交易變化等情況,貫徹落實準入集中、數據匯合和退出集中等制度。
2017年7月14日,第五次全國金融會議確定了未來五年金融發展的方向,會議表示,金融工作將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進行改革,將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實體經濟作為首要原則,重點強調金融要把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提高金融監管協調的有效性和防范系統風險的能力;實行系統性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體系內空轉、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圍繞實體經濟為中心、鼓勵金融創新、以抑制金融脫實向虛。
前銀監會要求銀行業圍繞“三去一降一補”為中心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深化改革、積極鼓勵創新、強調回歸本源、主要突出主業。前銀監會以回歸本源、服務實體、防范風險為目標,總結公布有關股權和對外投資、產品、業務及人員作風等多方面的行業亂象,要求重點整治,嚴格要求。
主要涉及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銀行高層行為、股權結構、內部管理等內容,很多不是全新的內容,很多是對之前規定的補充;二是對監管政策更系統的規劃;三是針對很多具體的業務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提高風險管理意識。黨的十九大對金融提出新要求,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一系列政策表明國家十分重視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應該堅決防范和化解新形勢下的風險,把主動防范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重點問題重點解決,緊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國家大力號召金融應該回歸本源,強調服務實體經濟才是金融發展之本,同時這也是防范風險的根本措施。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可大力發展惠普金融、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促進公司治理、內控體系、產品交易的健康,以保證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銀行積極服務實體經濟為未來發展的中心使命。
注重金融產品的研發。混業經營的大趨勢能促進新產品的涌現,功能監管有利于金融產品創新。一是商業銀行要不斷發展零售金融產品、小微企業融資。要求不斷的細化市場需求,并創新出“量身定制”的個性化、高附加值的產品。二是要加強銀行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適應互聯網、云計算、移動智能終端等最新的信息技術,重視業務處理的電子化、自動化,提升銀行自身的競爭力。
堅持發展輕型銀行,“大資產統一監管”下,系統強監管政策連續出臺,資管市場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調整。國家對資金池中的理財業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必須單獨管理、單獨建賬等規定,強調銀行必須保持能力與資本的規模想一致,資金的使用和補充保持平衡,放棄高消耗資本的經營方式,走“輕資本、輕資產”的資本節約型道路,向輕型銀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