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睿銓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070)
從2000年以后,我國一直在想辦法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支撐力度。但是,實行的情況并不理想。我國社會資金現在更多地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實入虛”問題。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推動我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意義更為重大,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切實提高實體經濟的收益率。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實體經濟。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是,實體經濟是創造價值的領域,金融領域不創造價值但有助于幫助價值的創造,并從社會新增的價值中,按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獲得自身的價值份額。根據這一原理,社會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例必須均衡,過度流入虛擬經濟領域,則實體經濟就會出現“失血”問題,宏觀經濟出現緊縮問題,而虛擬經濟領域就會產生經濟泡沫,形成經濟危機隱患;資金過度流入實體經濟領域,則會產生虛擬經濟發育遲緩的問題,不利于增加有效融通社會資金,帶來全社會資金“血流不暢”問題,實體經濟也會因為資金缺乏問題而難以發展。正因為如此,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得好,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從服務于實體經濟,過度強調金融甚至認為金融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本末倒置的觀點。發達城市建設金融中心,屬于第三產業發展的范疇,不能作為國民經濟的優先選擇;二是社會資金必須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領域均勻配置,其核心是形成資金的社會收益率,過度的“脫虛入實”和“脫實入虛”都是不健康的。歷史經驗證明,由于發展虛擬經濟只需要投入資金,不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因此,需要防止的主要是國民經濟“虛擬化”和“泡沫化”問題,一般不會存在實體經濟過度發展問題。要防止經濟出現“賭性”,經濟泡沫一旦破裂,毫無疑問帶來的就是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危機,這已經是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資金“脫實入虛”問題比較嚴重,對經濟健康發展帶來的嚴重危害。從2000年開始,隨著我國城鎮化戰略的不斷推進,房地產行業從被抑制的行業,轉變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房地產行業發展中,出現了房地產“泡沫化”嚴重的問題,我國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了幾十乃至上百倍,大量社會資金流入了房地產領域,實體經濟出現了明顯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也與此有明顯關系。我國社會資金“脫實入虛”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房地產行業利潤畸高。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二十多年上漲,而是每年漲價幅度都在兩位數以上,導致了房地產行業成為暴利行業,我國主要的富翁都產生于房地產行業。由于資金的逐利性,畸高的房地產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進入該領域,實體經濟因此出現“失血”問題。我國房地產領域投資收益率明顯高于實體經濟領域,表現為我國不少實體經濟的收益率處于保本或虧損狀態,例如,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甚至新興的第三產業,收益率都持續處于偏低的狀況,而房地產等領域,則存在持續“暴利”問題,有一些上市公司經營一年的收入還不如賣出一套房子的收入高,實業經營成為企業家的次優選擇。溫州是我國沿海的發達城市,曾經以制造業發達聞名,被稱為“世界制造業之都”,但2000年以后,溫州很多企業家將主要精力用于炒作房地產和股票,并獲得了巨大短期收益,目前溫州的實體經濟已經徹底崩潰。
二是過度“炒作”問題盛行。實體經濟的特點是需要真實投入資金、土地、勞動力資源,并進行經營管理,需要付出扎實的努力,創造勞動價值。而虛擬經濟則不需要投入土地、勞動力和管理等要素,不需要艱苦地努力,只依靠資金投入,就能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形成所謂的“財富效應”,掙所謂的“快錢”。2000年以來,我國房地產“炒作”盛行,就與此有關。地方政府對于通過資產“注水”等市值管理辦法非常熱衷,認為這是一些“聰明辦法”,并被廣泛運用。例如,東部某沿海城市,2016年底,市政府認為該城市的房價偏低,因此要求相關部門把房價“抬”上去,導致該市房價迅速從1.2萬元一平米上升為2.5萬元一平米,其后該市的土地出讓收入也成倍增加,“財政實力”因此得到很大好轉。但是,這種收益是不可持續的,大批實體經濟很快就從該市遷移出去了,該市出現了土地出讓收入增加與經濟景氣度下滑并存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資金的收益率是決定資金流向的核心因素。因此,要解決資金“脫實入虛”問題,必須從確定合理的社會資金收益率入手。馬克思曾經指出,要通過要素的充分流動,形成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從而引導資金的合理流動。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抑制我國目前資金“脫實入虛”的關鍵,就是要通過市場競爭,提高實體經濟的收益率,降低虛擬經濟的收益率,形成全社會平均收益率。
一是要提高實體經濟的收益率。近幾年來,我國資金持續流出實體經濟領域,實體經濟,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收益率不斷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解決了鋼鐵、煤炭、水泥等產業的虧損問題,但實體經濟的整體收益還在持續下降,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等辦法,不斷提升實體經濟的收益率,從而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最近幾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的宏觀稅負率有了一定下降,但我國目前的整體宏觀稅負率還是處于世界最高的國家行列,成為壓在我國實體經濟頭上的一塊沉重負擔。進一步實施減稅措施,需要先行確定合理的稅收負擔水平,按此實行大規模減稅政策,確保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處于相同的稅負率,才能確保我國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據我國企業家曹德旺介紹,美國現在制造業領域的成本極為低廉,尤其是土地使用成本幾乎為0,與我國形成“天壤之別”,在美國辦企業的成本比在國內要低很多。我必須牢固樹立培植稅源的概念,按拉弗曲線原理,通過降低稅率的方式增加稅收,切實解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殺雞取卵”行為。
二是抑制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炒作”,降低虛擬經濟收益率。目前我國居民80%的資金已經轉化為房地產資產,銀行貸款也大量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收益持續上升所致。我國房地產“泡沫”已經較為嚴重,需要在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的基礎上,遏制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過快上漲,引導社會資金不斷從房地產市場等虛擬經濟領域流入實體經濟領域。“炒房”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嚴重隱患,甚至對社會價值觀念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炒房”乃至政府的“以地生財”觀念,都是透支未來的不負責任的“發展方式”,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如果依然依靠投機取巧“發展”,則經濟必然會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等南美國家之所以出現了幾十年不發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沒形成真正能帶動經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后勁不足。而依靠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國家,無一例外地都要走很大的彎路,我國要順利從中高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要防止出現“中等駛入陷阱”,就一定要克服依靠“炒作”去實現“發展目標”的問題。
社會資金的合理流動,是經濟健康運行的基本內容。合理的適合資金配置方式,是以社會平均收益率為標準,實現社會資金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均衡配置,確保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都有充足的資金。但是,2000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了嚴重的“脫實入虛”問題,大批實體經濟領域的市場主體對實業不再感興趣,熱衷于投資房地產市場等非生產領域,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問題。這是社會資金的逐利性和虛擬經濟領域收益率過高帶來的,需要從遏制虛擬經濟過高的收益率和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等實體經濟收益率的辦法,從根本上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