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海鹽縣交通工程建設管理處,浙江 嘉興 314000)
2008年11月政府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省、市、縣等層級的交通投資集團應運而生,作為項目業主承擔了交通公益類的基礎設施建設重擔的同時,作為地方融資平臺,為一大批重大交通項目籌集了建設資金,促進了交通大發展。據交通運輸部通報,“十二五”時期,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形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累計投資13.4萬億元。這其中,各地交投集團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極大程度上拉動內需、美化人民生活環境的同時,其集中批量項目債務到期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交通項目建設的延續性又急需資金投入,面對兩難境地,筆者認為當前交通建設面臨如下主要問題∶
根據“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部分地區和領域率先基本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投資額比“十二五”有所增長,而交通建設籌融資的形勢已發生較大變化,面臨更大的籌資壓力。目前交通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補助、財政拔款和商業銀行貸款。隨著二級公路收費取消、成品油價稅改革引起的交通條線補助資金減少,近幾年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的調整,對交投集團來說處于相當不利的境地。因此建設資金缺乏將是今后制約交通運輸發展的最大難題,“十三五”期間交通建設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國發【2014】43號文以來,以交投集團為代表的融資平臺受到限制,公益性交通類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籌資困境,一方面交投集團自身現金流不足的缺陷,無法滿足商業銀行要求現金流覆蓋的硬性要求,因此,對到期貸款實行“借新還舊”的辦法難以為繼。另一方面,隨著購買服務類融資的叫停,公益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無法獲得政府財政性資金的進一步支持。加之從中央到地方對政府債務指標的嚴格控制,財政三個率的剛性要求等都制約了地方財政支持力度,造成區域內一批斷頭路、梗阻路、盲腸路項目無法延續,重大項目推進難度進一步加大。
交通工程大都為線性工程,區域內各省市、鄉鎮之間的征遷政策不一致,致使征遷難度越來越大,造成工程項目延期。一方面,社保基數的逐年提高使得被征地農民的養老金繳納基數增加,且土地政策的修訂完善對征地拆遷的補償標準和補償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去庫存去產能以及環保政策的執行,造成粗細集料、瀝青、水泥、鋼筋等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項目延期造成資金結算遞延推高結算成本,直接造成項目總投資中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款的占比不斷提高,導致公路建設成本上升。
結合“十三五”規劃需求情況與最新投融資政策,建議從如下方面出發解決問題。
交通建設資金籌集要走出“坐、等、靠”等依賴地方財政的困局,靈活拓展投融資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一是要做優做精融資平臺,提高建成項目的利用率,充分歸集優質資產,挖掘公路、航道沿線的經營潛力,擴大經營范圍做大現金流,提升融資平臺公司主體信用評級,結合企業債與項目債的不同要求,針對性地面向一級市場進行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的綜合運用,合理撬動資本市場對交通建設的杠桿效應。二是要拓寬社會性投融資渠道,對于預期回報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工程,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投資、市場運作資本”的多元化籌融資機制和方式,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交通項目建設、運營和維護,給予適當投資回報的方式以時間換空間完成部分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三是多元化股權結構模式,嘗試引入保險、銀行信托、企業年金基金等專項資金通過債權、股權等方式對交投集團進行混合化股權改制,參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投集團走現代化企業改造之旅。
一是重大項目對照交通條線資金補助政策,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國道、省公路網中普通省道公路新改建項目及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內河港口樞紐建設等,積極爭取國家及各級交通建設定額補助項目的申報立項工作,及時跟進項目前期推進,節點化管理項目建設工期,對列入計劃的項目要腳踏實地逐項落實,為交通建設項目提供資金保障;二是地方小額項目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協調財政部門,將投資額不高、建設時間短的項目列入本級政府財政年度預算安排,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及時足額撥付,完善地方基本交通網絡;三是針對費稅改革后交通條線資金切塊到地方財政的部分,積極做好與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對上級補助資金已經明確的項目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工程進展和推進程度,收集完善項目臺賬資料及結算、支付憑據,按月落實資金計劃,爭取轉移支付資金到早日劃撥到項目專戶,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
交通項目單純從工程建設本身并沒有多少回報價值,但基礎設施對于經濟社會的貢獻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獲得了最佳證明。因此,在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要充分挖掘項目沿線的房地產、商業、通訊、廣告等多項商業開發業務機會,特別是黃金區域范圍的商業資源,通過多維度參與沒有物理連接的分散商業零售、軌道交通直接貫接的商業街、站點半徑50米的商業CBD等,以點、線、面結合布局資源規劃,獲得附加于項目的經濟效益,為交通基礎設施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保障。同時,研究建立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風險補償機制,通過政府規劃、合理引導,在地方財政安排計劃中建立交通基建專項基金,從年度土地出讓金收入中提取3%-6%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平衡交投集團的項目資本金。
總之,新形勢給交通建設籌融資和管理工作帶來現實的困難,但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交投集團應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不斷開拓新思路,進一步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事業科學、快速、安全、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