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登攀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蘇州市人口老齡化越加嚴峻。截至2016年底,蘇州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8.3萬人,占總體戶籍人口的25.8%,部分市(區)老齡化程度超過30%,老齡化呈現出來得早、基數大、增速快、壽齡高、區域不平衡的特點,并且老年人口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特征顯著。
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文化娛樂、精神慰籍等方面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服務形式,中國人養老觀念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根據有關調查,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約10%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
蘇州市社會各界對養老較為重視和關注,蘇州市人大2012年和2013年聯系2年將養老列為一號議案進行重點督辦,故蘇州市在社區居家養老方面發展較好。蘇州市下轄各個市區居家養老項目進展順利,形成了各自的居家養老發展道路。自從2007年全市開始探索實施社區居家養老,目前全市“社區居家養老”達到全覆蓋;到2016年底,全市共建有日間照料中心781個、助餐點987個、助浴點40個、中央廚房或集中配送餐企業5個。蘇州居家養老運行10多年來,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機構養老院類似的社會化服務和較高質量的人性化關愛,較好的解決了一些高齡/特困老人生活困難和精神慰藉等難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并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可和肯定。
雖然蘇州市在居家養老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實際運行和機制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年齡相對較大,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二度就業的“4050”人群,并以女性為主。另外老年服務工作的工作人員門檻較低,大多來自偏遠的貧苦地區,整體而言年齡較大,不具備護理相關知識且其專業性不強。一般的上崗前培訓也僅僅只能授予基層工作者淺顯的護理知識,較強的專業性水平仍不到位,直接影響服務質量,制約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作為一項社會事業,在目前專業養老服務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志愿者隊伍作為重要的補充力量顯得尤為重要。但根據調研發現,目前蘇州志愿者隊伍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總量不足,真正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的志愿者遠不能填補缺口;二是來源渠道不暢,有很多服務意愿的人缺乏相應的渠道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來;三是專業性較差,大多數志愿者都是飽含愛心,但效果太廋,受限于本身的專業性水平而不能滿足居家養老服務的要求。
2016年蘇州市各級財政支持養老服務專項資金5.82億元,其中直接投入到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達3.85億元,占比66.2%,但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是蘇州市居家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資金來源相對單一。另外在社會養老方面長期存在的“慈善性”和“社會化”矛盾,以及政府對居家養老相關政策還不完善和一些政策在實際執行不到位,導致養老產業的利潤率較低和風險較高,往往致使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度較低,不能和政府資金形成合力,最終導致居家養老的“供給側”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
蘇州居家養老雖然已經發展多年,但根據調查的結果來看,服務的內容依然集中在基層需求方面,提供上門服務部分的服務類型涵蓋不夠全面,不能滿足所有老人的需求。例如多數地區可以提供餐飲、娛樂、保潔、定期體檢等基礎服務,但對需要上門輸液的老人、慢性疾病的老人、術后恢復期的老人及記憶功能障礙的老人等的特殊服務的相關專業性護理人員還很稀少。
提供上門服務盡管方便了老人們,卻使得醫務人員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而且就目前而言,這種類型的風險缺少相關安全保證。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門診治或輸液,社區醫務人員雖盡力滿足需求進行上門服務,而國家目前對于上門輸液一類的醫療服務項目出臺的相關文件并不全面,一旦出現問題,醫務人員就得承擔相應責任。醫務人員大多不愿意承擔這種風險,這也是醫務人員不足的一個直接原因。執業醫師在非執業地點從醫并沒有相對應的政策進行支持以及保證執業醫師的權益,在日常服務中,若老人提出相應需求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往往也不能拒絕,否則容易會引起居民的不滿甚至沖突。
注重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型”人才。首先,居家養老服務需要專業水準較高的管理層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管理。從兩個途徑入手:途徑之一是加強對現有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使他們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關于居家養老的知識技能;途徑之二是同高校進行合作,以培育新興化,專業水準較高的養老管理人員。其次,要壯大并固養老服務隊伍,提升他們的服務水平,同時為養老從業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創建優渥的養老服務從業者的獎勵、保險以及補貼制度,并全面、有效進行落實。
要完善養老志愿者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壯大志愿者服務隊伍,在管理上和服務上進行創新。一是凝聚志愿者的協同力,在志愿者的招募、培訓、服務、評估、激勵等各個環節都要緊緊依托社區,改變志愿者服務面上熱鬧、社區冷清的局面。二是專兼結合,要發揮非營利專業養老機構的作用,以專業社工引領志愿者工作,利用專業養老機構擅長的專業知識、工作手段來提升志愿者服務水平;三是以老養老,積極實施老齡化戰略。發揮社區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的作用,把低齡老人納入志愿者服務隊伍,他們今日是服務的提供方,明日可能就是接受服務的一方,可謂助人助己;四是建立健全志愿者培訓、激勵和保障機制,例如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招錄時,應把志愿者服務的時間和榮譽作為重要依據之一予以考慮。
政府要在居家養老體系建設上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規范政府資金的使用,二是加強居家養老相關制度保障,為健全和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化運作、家庭參與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對于愿意對居家養老進行投入的企業給與大力支持,包括土地劃撥、貼息貸款、相關稅費減免和審批等方面出臺貼合實際的扶持政策,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填補居家養老的供給側缺口。
一是居家養老基礎服務實現個性化。在餐飲、娛樂、保潔、定期體檢等基礎服務上,可以結合老人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老人形成對服務的親情依賴,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
二是為老人提供多樣化服務和產品。醫療保障需求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能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等多樣化服務,對老年人及其家屬進行常見疾病預防和急救知識培訓,提高老年人預防和處理疾病的意識和能力。在此方面可以借鑒美國政府對老年人實施全面醫療照顧計劃(The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簡稱PACE計劃。PACE計劃建構了一個全方位的醫療照顧計劃,為老年人提供了相關的醫療服務,包括看護服務、緊急照顧計劃、初級醫療照顧、住院治療、護理院照顧等,以及預防性、恢復性、治療性和護理性服務。通過多學科醫療專家進行個案管理,為慢性病老年人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個性化照料,使體弱多病的老人能夠在自己居住的社區保持健康和看護,同時使得老年人能享受一種獨立的有尊嚴的有質量的老年生活。
造成醫療風險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為其缺少相關法律法規對醫務人員利益進行保障。相關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服務醫療風險較大并且該項服務缺少相關制度規章對醫務人員進行保護。比如有老人不愿意或不方便不方便去社區,就需要醫務人員上門輸液。到老人家里進行醫療方面的服務,可能因為種種不可抗因素產生一系列安全問題。一旦安全問題發生,相關醫務工作者難辭其咎,這便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醫療風險。而國家目前對于上門輸液一類的項目并沒有出臺詳細的規定,缺乏相關法律政策的保障,導致有些醫務人員不愿意提供這類服務,承擔風險。如果在進行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糾紛,由于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醫務人員進行保護便直接將其置于弱勢地位,無法保證其正當權益。故相關政府單位應積極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以保證相關工作人員的權利、利益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