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瑤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如今實體經濟面臨巨大挑戰,并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分流了銀行的部分業務。調查數據顯示股份制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長率大幅度增長,但是國有銀行增幅略低,甚至出現負增長,并伴隨著不良貸款率大幅增加,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我國資本監管制度激勵機制缺乏相容性,并且政府對銀行體系一直存在著隱性擔保,從而導致市場的約束力減弱。所以中國銀行業面臨更為嚴重的道德風險。此外,中國銀行業的資本監管框架依然有漏洞,從而引發銀行業資本監管的有效性缺陷。
金融監管是指政府對金融業的限制、管理和監督。金融監管為中央銀行,在某些國家由中央銀行和其他機構共同監管。為了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各國政府和監管當局都會通過加強金融監管來控制金融體系的風險,為銀行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想要制定出有效的監管手段,首要應具備良好的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并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構建出的金融監管框架。其次,資本監管是金融監管的重要環節,要深入了解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動因。我們可以從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和存款保險制度所引發的道德風險兩方面來加強對商業銀行實施資本監管。
《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是對于銀行監管模式的創新,在《巴塞爾協議》、《新巴塞爾協議》基礎之上,《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的監管理念是以風險為本,與前兩個版本的資本協議創新之處在于監管框架不斷完善,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的有機結合超越了傳統的監管模式,確立了國際銀行業監管的新標桿,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監管并重、資本數量和質量同步提高、資本充足率與杠桿率并行、長期影響與短期效應統籌兼顧的總體要求。《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從更大的視角理解風險,為各國在金融市場環境下完善銀行資本監管框架提供的重要指引。
鑒于銀行業在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保持銀行體系穩健發展已成為國內外資本監管的目標。隨著國際銀行資本監管框架和標準的不斷改變,中國銀監會于2012年7月,根據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不僅調整了對商業銀行資本的定義,并對最低資本要求、儲備資本要求以及逆周期資本要求進行了更全面的修訂,明確了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的重要性,從而降低了監管資本的風險性,此外也更好實現了國內外資本監管的高層次接軌。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外界環境日趨復雜,《資本管理辦法》提出了更嚴格的最低資本要求,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最底要求是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總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此外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1%,且不設過度期。《資本管理辦法》的出臺,加強了資本對損失的吸收能力,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對兩類緩沖資本的要求分別是2.5%的儲備資本和0%-2.5%逆周期資本。杠桿率方面,最低標準設為3%,作為風險監管的補充在2018年納入第一支柱,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1.5%,非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0.5%,桿桿率設為4%。
《第三版巴塞爾協議》仍然是針對國際活躍銀行所制定的監管框架,其中的各項標準和資本計量方法等未必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國不能僅僅要在形式上追隨國際上通行的資本監管標準,更應充分考慮到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的特殊性,尤其要在資本充足率標準的制定中,考慮到隱性擔保因素對資本監管效果的影響,不斷完善現有的資本監管框架。因為隱性擔保會降低市場約束作用,加上中國的政治經濟環境已經有所變化,導致實施隱性擔保的成本收益不同于以前。因此,我國有必要考慮從銀監會單一監管轉向激勵相容監管,不斷增強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的效果,才能加強金融安全網的作用。
首先,政府應構建銀行業資本監管的激勵相容機制,并采取措施來改善監管環境,這是實現資本監管有效性的先決條件。有效監管有許多前提條件,包括完整的法律框架、發達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健全的金融安全網等。這些前提在國際機構建立的有效監管評估方法和核心原則中均有涉及。因此,政府應為監管者提供一套良好的激勵機制與銀行業資本監管的三大支柱相配合,有利于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決策監督行動的效率。
其次,我國需打破銀行業特別是國有銀行對政府隱性擔保的普遍預期。由于我國政府隱性擔保的普遍性問題,政府激勵著銀行承擔著過度風險的沖動,從而導致金融體系以及銀行業的不穩定。政府需要重視現在的存款保險制度,采取有效的危機解決機制,并允許過渡期間出現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問題,把銀行業引導至均衡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最后,我們面對當前越來越復雜且緊密的金融體系時,政府應完善現有的資本監管框架。監管架構改革應確保監管無縫銜接的總體目標。國際經驗表明銀行業復雜性及一體化程度均有增加,全球監管架構應從基礎的業務模式轉向更加綜合的模式。我國資本監管架構可以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同時緊密聯系我國實際情況加以調整。此外,銀行資本監管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國銀行資本監管構架的改革必須通盤考慮、分步實施。
我國銀行與國際大型銀行相比依然存在資本結構較為單一、外源性資本補充工具相對匱乏,多層次、多渠道的資本補充體系欠缺,資本工具發行規劃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在這種大環境下,為探索新型的資本監管制度,制定靈活有效的資本金增長戰略,需要我國銀行業具有前瞻性,這樣才能推動銀行業轉型,為我國銀行業務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