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丹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浙江 紹興 312088)
從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運用信貸政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距今已有23年。到如今,綠色金融已經進入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范疇,成為中國金融改革成功與否的“檢驗石”之一。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綠色產業投融資、項目運營和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在我國,由環保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先后出臺的一系列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形成了以“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證券”為主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
我國綠色信貸發展現狀分析。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達到8.22萬億元,規模與2013年年末的5.20萬億元相較有明顯擴大。同時,綠色信貸余額增速持續高于各項貸款余額增速,2016年增速已達兩位數以上。興業銀行在我國綠色信貸領域積極開拓,截止2016年6月末,累計投放綠色金融融資超過9000億元,覆蓋6000多個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其所支持的綠色金融項目環境效益顯著。
我國綠色債券發展現狀分析。2014年5月,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發布國內首單碳債券“14核風電MTN001”,自此,我國綠色債券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債研發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債券市場上發行貼標綠色債券2486.1337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加了22.72%。中國發行綠色債券占全球綠色債券總規模的22%,仍是2017年全球綠色債券市場上最大的發行來源國之一。
我國綠色基金發展現狀分析。內蒙古、云南、河北、湖北等多個省份已紛紛建立起綠色發展基金或環保基金,地級市也在不斷推動綠色基金發展的進程,以帶動綠色投融資。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國以環境(E)、社會(S)和公司治理(G)為核心的ESG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共計106只。2016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基金由自治區和4家合伙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政府引導性資金40億元作為“環保母基金”,按1:5吸收社會資本再次放大后,基金投資規模可達200億元,很大程度上緩解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治理資金短缺的壓力。
我國綠色證券發展現狀分析。綠色證券是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之后的第三項環境經濟政策。近幾年,我國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金融的實踐,運用證券市場工具幫助綠色項目融資,如2014年5月8日,由浦發銀行主承銷的10億元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據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發行期限5年,利率5.65%。我國綠色股票指數剛剛起步但發展較快,截止到2016年9月,我國各金融機構陸續推出19只綠色股票指數。
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不少的疑難困惑,在未來將面臨諸多的機遇與挑戰。
國內,隨著國家政府對綠色金融的相關政策出臺,綠色金融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地方綠色金融加速落地,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2016年8月,由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旨在動員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中,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與國外相比,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起步較晚,致使面臨著諸多的難題。一是法律制度較不完善、信息溝通不暢,使得部分企業敢于挑戰制度底線,阻礙綠色金融發展;二是金融機構環保意識有所欠缺,直接導致綠色金融難以落地;三是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尤其是缺乏既懂金融、財務、綠色項目業務模式,又懂綠色技術方面的綜合型人才,使得發展綠色金融的步伐緩慢。
當前,探索與處理社會、經濟、自然與金融的關系已然成為世界性話題,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在輪值主席國中國的倡議下,二十國集團建立了綠色金融政策研究組,并首次將綠色金融寫入峰會年度公報。2015年底,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發布的《綠色金融改革與促進綠色轉型課題》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規模最少為14.6萬億元,相當于年均融資規模約3萬億元,市場機會巨大。
在當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中,機遇很多,但威脅也是存在的。綠色金融的發展仍在摸索階段,在法律、機構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這都使得綠色金融發展道路上有著諸多未知的金融風險,對于風險的方法及控制同樣是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綠色金融創新之路艱難,綠色金融產品等欠缺,需要各行各業共同克服困境。
地方政府在鼓勵綠色金融創新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到綠色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應做到風險的識別及防范。本文將就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宏觀及微觀風險進行識別,并提出與之相對應的風險防范措施。
政府政策調整風險。綠色投資項目具有投資周期長、靈活性低、前期回報率較低的特點,并且高度依賴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在較長的投資期限下,政府調整政策的可能性較大,政府政策的變動勢必影響綠色投資項目的成功與否。例如,貨幣政策是央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手段,通過影響市面上貨幣供應量及利率水平變動調控經濟。央行調整貨幣政策,勢必會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綠色信貸規模調整以及綠色企業融資成本。
綠色金融體系與機制設計風險。在綠色金融發展道路上,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都承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各自擁有的行為目標卻并不一致。在設計綠色金融體系與機制的過程中無法兼顧各方利益,致使綠色金融體系與機制存在矛盾漏洞,使得金融機構、企業的參與力度及意愿不強,阻礙了綠色金融發展及創新改革。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當前,我國大多數的綠色金融創新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機構,與之相對應的參與企業也多是中小微新型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與其他投資項目相比,綠色金融項目投資期限長、依賴于政府政策、抗風險能力差,一旦投資項目失敗,絕大可能導致企業破產,引發信用風險。
綠色項目識別風險。我國綠色金融在近幾年才開始發展,對綠色項目仍缺乏統一和科學的認定標準,嚴重影響金融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綠色項目的評估及風險識別。同時,綠色項目往往涉及環保專業新技術,識別和評估過程需要多個部門參與,各部門對綠色技術知識、綠色項目運作和盈利模式、環境風險評估過程等關鍵環節認知存在差異,從而引發綠色項目識別風險。
聲譽風險。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業務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和企業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從而有利于獲取更多優質資源,反之,若其發生違規行為則會引發聲譽風險。
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健全完善法律機制。在綠色金融發展早期階段,政府的積極引導尤為重要,多方協調金融機構、企業等參與方,調動其積極性。就長期而言,只能通過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法律與市場約束等制度設計,使得綠色金融活動外部性內生化,才能激發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綠色金融的內在動力。
培育良性的金融業綠色文化。在金融行業內部,創造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觀念,使各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思想融入到金融理念之中,通過控制自身使用資源的方式對環境保護做出貢獻,以良性的金融業綠色文化支撐綠色金融的發展。
鼓勵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綠色金融發展早期,由政府部門牽頭引領,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入到綠色金融領域中,緩解綠色投資項目資金的短缺。政府可以在地方上多培育綠色金融的專業機構,以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在金融機構方面,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或綠色支行,并對綠色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積極創新。
綜上,由于投資活動中的高度不確定性,綠色金融創新實踐中面臨的各種宏觀及微觀風險,需要政府、商業銀行及環保部門等多方共同協作,通過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及風險補償機制防范綠色金融風險,同時積極引導、鼓勵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