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廣 魏章進 崔婷
【摘 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歸納出科研人員創造能力、科研經費以及社會價值是影響有效產出的關鍵推動因素,然后從轉化率、社會效益、高校管理、政策環境四個方面對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取長補短、改善激勵、增強溝通、嚴格篩選”的宏觀調控策略及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高等院校;知識產權;影響因素
一、引言
知識產權作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已然成為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一環。目前高校知識產權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但仍面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重視數量,忽視質量,高校專利申請缺乏系統規劃和戰略部署,專利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數據統計,2010年起全國高校專利授權量由24708逐步升至2015年的48522件,升幅達到96%,但專利出售量卻由2010年的1571件逐漸跌至2015年的1250件,不升反降。換句話說,高校知識產權已經實現了“產出”的增加,但距離“有效產出”的增加仍有一段明顯差距。在此背景下,探求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影響因素,從高校知識產權的宏觀層面對有效產出進行整體性分析,提出優化方案,對于未來高校知識產權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和現實意義。
二、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的因子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社會價值、轉化率和高校資源四大方面共18個因素對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的影響程度,如表1所示。
(二)數據收集
本文以教育部直屬的44所綜合類、理工類高校為調查對象,選取了2012- 2016年間43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知識產權發展相關數據,所用數據來源于《高等學校技術統計資料匯編》,樣本數量為215(43x5)。
(三)實證分析
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對原始數據的樣本充足性進行KMO測度Bartlett球形檢驗。得到KMO值為0.67,Bartlett的球形檢驗顯著性為0.000,均通過檢驗。通過計算得到經標準化處理后的各項指標的相關矩陣旋轉前后的特征值和方差累計貢獻率如表2所示,表3列出了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從表3中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對各公因子命名,第一公因子X 1、X 2、X 3、X 4、X 5可命名為“創造能力與經費因子,第二公因子X 8、X 9、X 10、X 11命名為“社會價值因子”。第三公因子X 6、X 7命名為“專利成果因子”。第四公因子在X 12、X 13、X 14、X 15命名為“人力資源因子”。第五公因子在X 16、X 17、X 18命名為“轉化率因子”。
(四)綜合得分及評價
利用SPSS計算2016年各高校單項因子得分排名和綜合因子得分排名,結果如表4所示:
表4展示的是綜合排名前20的高校因子得分排名情況,通過比較Y1- Y5排名,可以從各個方面對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綜合得分靠前的高校在Y1上的單項排名都比較靠前,反映了個人創造能力和經費對知識產權有效產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本文選取的43所高校包含有20所理工類高校,這20所理工類高校僅有6所綜合得分排名進入前20,除了清華大學獨占鰲頭以外,其余理工高校整體表現平平,尤其是在創造能力與經費因子的得分普遍低于綜合類高校,經費支持與創作能力的提升是理工類高校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與理工類高校綜合得分普遍落后于綜合類高校不同,創造社會價值(Y2)是理工類高校的優勢,排名前 5中有3所理工類高校。反映出理工類高校在知識產權創造時注重“質”的把關,在技術轉讓時能以“質”服人,以較高的平均價格轉讓技術合同和出售專利,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創新技術。此外,Y3與Y5的排名普遍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如中山大學Y3得分排名第五的同時Y5得分排名卻是倒數第一,這反映了中山大學在創造專利能力方面非常優秀,體現在擁有更多的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但在轉化率方面的表現卻不盡人意。除中大外,上海交大、北京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也陷入同樣的困境。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在龐大的課題數、專利數的稀釋下,轉化率出現偏低的情況。
三、結論與建議
從因子得分排名和對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存在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導致高校知識產權轉化率低、平均質量不高的現狀是高校、企業、研究人員、社會和政府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如何突破高校知識產權有效產出的發展瓶頸,改善其無效率困境是現階段高校和社會各界所需關注的重點。為此我們依據因子分析結果,提出四則宏觀調控策略:
(1)高校相互間溝通借鑒,強化薄弱環節,提高有效產出水平,進而提升高校的綜合實力。(2)增加科研經費的扶持力度,為科研人員提供優越的研究條件,提升科研人員素質,鼓勵繼續學習深造,打造精英科研團隊。(3)高校應為科研人員與企業搭建溝通橋梁,深化產學研合作,以校企溝通為契機,深入企業,發現市場現實需求,為更好創造社會價值提供現實條件。(4)不盲目提倡申請專利,對于易于轉化、有市場潛力的知識產權給予更大的支持,對實踐意義較小的知識產權則減少扶持力度,讓市場“無形的手”對有價值的知識產權進行篩選,節省高校資源的同時提升知識產權轉化率。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2.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參考文獻:
[1]陳承,劉在洲,徐紅.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2]侯建,陳恒.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模式驅動專利產出機理研究——知識產權保護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
[3]馬忠法.對專利的本質內涵及其制度使命的再思考——以專利技術轉化率低為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
[4]錢堃,徐雨森,徐曉亮.高校教師專利創造活動影響因素——基于我國部分工科院校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
[5]鄭曉紅,時遇輝.知識產權保護對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分析[J].時代經貿,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