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安琦
美國獨立戰爭后,國內兩種經濟制度并存——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隨著歷史發展,南北經濟差異逐步擴大,到十九世紀中葉,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特別體現在奴隸制存廢問題上。在此期間,涌現出許多廢奴主義者,如哈莉特·塔布曼(1822-1913)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
塔布曼是出生在馬里蘭州的黑人奴隸,1849年她通過“地下鐵道”逃往費城,后來曾多次潛回馬里蘭州救出逃亡奴隸。美國內戰期間,塔布曼為北方軍隊擔任護士和廚師,同時潛到南方當間諜。1863年,她領導了康貝希河襲擊,從南卡羅來納州解放了700多名奴隸。
道格拉斯曾是馬里蘭州的奴隸,在通過“地下鐵道”擺脫奴隸枷鎖后,他積極投身于廢奴運動,成為廢奴運動的領袖。美國內戰期間,他通過不斷發文向社會宣傳,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是贏得內戰的關鍵。在戰爭失利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但黑人并沒有獲得政治權。1864年,道格拉斯又提出應給予南方黑人以公民權與選舉權。
奴隸解放后并未完全取得平等地位,這種現象從小說中得到反映。1936年出版的小說《飄》就很好的描寫出這種現象。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站在南方的視角,從側面展現了南北戰爭進程及戰爭對南方帶來的深刻影響。小說描述了黑人地位的變化,他們擺脫了奴隸制、逃離了莊園的束縛,這些正是戰爭的影響。但內戰結束后,黑人仍遭受種族歧視。作者在小說中解釋了其原因——南北戰爭的實質是南北經濟制度的差異,北方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解放生產力,因此只是通過廢除奴隸制來壯大自身力量,而非真正關心黑奴。
1939年,小說《飄》被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主演費雯·麗(1913-1967)通過對女主角郝思嘉的演繹,反映出內戰給南方帶來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南方的價值觀受到沖擊,女性的地位開始上升……南北戰爭決不僅僅是摧毀南方種植園經濟,廢除奴隸制這樣簡單。它改變著南方固有的價值觀念、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它加速了南方舊秩序的崩潰,標志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
(參考書目:埃里克·方納《給我自由!一部美國的歷史》,黃牧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