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在城鄉間、區域間、領域間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現象,需要在資金投入、供給方式、資源配置等方面加以改進。
關鍵詞:縣域 基本公共服務 均等化 問題 建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面提質、補齊短板、走在前列的關鍵時期。現將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談談個人的淺顯認識。
一、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鄒城市努力改革創新機制體制,始終堅持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資金需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在促進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目前,全市范圍內縣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總體均衡,比如,教育普及化水平顯著提升,教育公平邁上新臺階,教育保障條件大為改善。就業與創業工作不斷完善,有力推動了城鄉居民、大學生和困難人員的就業創業。以公平為導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各類保險保障目標均已達到上級要求或預定目標,保障層次和覆蓋水平顯著提高。食品藥品安全狀況良好,健康保障能力持續提高。基本住房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居民基本租住需求得以滿足。著力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現代公共文化體系。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基礎生活設施建設更加完備,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總體來看,鄒城已經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制度銜接、水平均衡、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二、在推進“五個基本統一”方面采取的措施
鄒城市的教育、衛生、社保等方面的支出全部由市級統一負擔,對鎮街實行“核定收支,增收分成,定額補助”的財政體制,鎮街自身財力主要用于鎮機關人員工資、運轉和保障其他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市級財政再通過體制結算、優化支出結構和均衡性轉移支付等政策,縮小各鎮街之間財力差異。目前鄒城市在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保障標準均按照中央、省市相關文件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全市基本實現了“五個統一”。
在人員工資方面,上級出臺的工資津貼補貼調整政策全部執行到位,市直部門和鎮街等機關事業人員工資標準統一。在縣鄉機構運轉經費保障標準方面,公用經費實行綜合定額管理。在民生政策落實方面,2017年全市民生方面支出62.9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3.3%。其中,教育全年投入17.85億元,用于保障義務教育經費、高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及免學費、中職教育生均經費、全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發展資金和教職工工資、教育工程建設等方面。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投入6.68億元,進一步提高養老保險和城鄉低保補助標準,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和濟困救助體系建設,支持公益性崗位開發,積極落實就業援助制度,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繼續開展高校畢業生、婦女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工作。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方面,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42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5元,全年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方面支出達7.5億元。精準扶貧方面,全年累計撥付各類資金17426萬元,分別投向貧困戶聚集村基礎設施提升,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房屋改造修繕,貧困人員救助、就醫和子女入學等領域。
三、當前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困難
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要求和廣大城鄉居民的需求相比,鄒城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需加強,補齊短板任務仍較重。基本公共服務“從無到有”易,“從有到優”難,廣大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獲得感仍顯不足。突出表現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在城鄉間、區域間、領域間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現象,標準化建設有待加強;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整體服務水平仍有待提高。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撫養比上升和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財政增收難度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壓力增大,亟須社會組織、民間資本等介入。
從教育方面看,農村學校軟件條件與城區學校差距大,優質師資缺失嚴重,特別是結構性缺編,音、體、美等素質教育學科專任教師缺口現象突出;同時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生源尤其是優質生源流失現象。
從衛生方面看,鎮衛生院與上級醫療機構雙向交流運行活力不強,患者分級診療沒有落到實處,信息化水平低;醫生數量不足,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后,更凸顯出醫院工作人員數量的嚴重缺乏。醫生、護理、公衛人員短缺,兼顧“坐堂門診”和“巡回服務”顯得捉襟見肘。農村衛生室,藥品種類較少,醫療條件相對簡陋,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差甚遠,鄉醫的總體學歷、職稱和技術水平遠低于城區醫院。
從文化方面看,在文化設施利用方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短缺與過剩并存的結構失衡問題。鎮中心文化站利用率不高,開放時間短或長時間不開放;有些村文化大院因物力、人力不足,設施管理相對薄弱,維護工作跟不上,使文化設施成了擺設。在專業人員配置方面,人才不足較為突出。鎮文化站因無編制導致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多為兼職,農村文藝骨干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低等問題。
四、今后努力方向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加以大力推進。到2020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走在前列,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高。
加大對基本公共事業性服務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按照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的原則,科學界定市鎮兩級財政在城鄉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職責,努力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考核體系,將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作為對鎮街、部門考核的重要指標,完善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擴大公眾在公共服務問責制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比如,在教育方面,對于對農村規模小的學校,可根據學生人數設立一個公用經費基數,先按基數撥款,再按生均定額撥款。在醫療衛生方面:建立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新農合動態籌資機制,根據財政支付能力,綜合考慮醫療機構發展、醫藥費用增長、農民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新農合籌資標準,確保新農合制度持續穩定發展。在文化方面: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做到專款專用。三是加大對基層公共事業性服務崗位的傾斜力度。建議通過社會招聘公益性崗位,為農村文化大院配備文化輔導員,實行持證上崗,完善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加大對民間文藝團體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合理招聘教師崗位,滿足教育需求。鼓勵和引導衛生專業人才到農村就業,推行市級醫院醫生輪流定期到鄉鎮醫院工作一定時間制度,層層傳幫帶,加大對基層和農村醫療衛生人員的培養力度。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在堅持政府主導供給的前提下,積極為市場力量、社會組織參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創造條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建立起多元主體投入機制。對于一些具有準公共產品特征的公共服務,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誰投資誰受益等方式,依托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組織來提供,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政府應從嚴控制服務的安排權,對禁止市場進入的基本公共服務,應盡可能由政府來提供,以防止因“泛市場化”而導致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
參考文獻:
[1]李 烝.廣東: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廣東財政助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國財政,2014
[2]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考[N].海南日報,2017
作者簡介:韓麗華(1972—)女,漢族,山東泰安人,本科,高級會計師,長期從事財政預算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