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一、對腳斗士技術動作進行劃分
經過查閱相關可以發現,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以往的研究者認為腳斗士運動的對抗性較強,從過程上來說,腳斗士運動的一般規律是雙方運動員進行不斷的攻防轉換和對抗,以達到將對手擊倒的目的。那么不同技術動作之間的轉換和調整是怎樣的?攻防之間的姿態轉換中又有哪些具體的技術動作?這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沒有過多的在文獻當中體現出來,這樣的情況并不利于腳斗士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拓展。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分析和總結,主要借鑒其他格斗對抗項群對技術分類的研究,結合腳斗士技術運用特點,分析定位腳斗士的技術體系。本文將腳斗士技分為進攻技術、防守技術和防守反擊技術。進攻戰術中,包含單一技術和組合進攻兩個部分,其中單一技術包括:彈推、頂撞、擺膝、套膝、下壓、上挑幾個部分;組合進攻包括兩項技術組合、三項技術組合、四項技術組合、四項技術以上幾個部分。防守技術中,包含彈腿、側閃、轉體、退讓、貼靠幾個部分。防守反擊戰術中,包含彈腿反擊、側閃反擊、轉體反擊、退讓反擊、貼靠反擊幾個部分。
二、沈陽體育學院腳斗士運動員采用技術動作的具體分析
上文中已經提到了腳斗士進攻技術的具體分類方法。那么,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已有的視頻材料進行觀察和梳理統計,分析并歸納出沈陽體育學院腳斗士運動員在采取進攻性技術動作時的統計我校腳斗士運動員使用次數最多的技術動作,即彈推動作。在觀測到的錄像材料中,這一動作一共使用了944次,使用率占到了38.5%。再其次是下壓動作,共使用了789次,使用率占到了31.8%,接下來是上挑、頂撞、套膝、擺膝幾個動作。但是縱觀得分率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彈推和下壓動作都是運動員使用程度較多的技術動作,但兩種動作的得分率上卻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不同。其中彈推動作的得分率是12.5%,而下壓動作的得分率為7.9%,相對彈推動作得分率較低。從中還可以發現另外一種得分率較高的技術動作即上挑動作。對于不同技術動作的得分率、成功率、使用率存在差異的原因將在下文中進行集中闡述。
三、不同技術動作分析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不同技術動作的使用情況和得分率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整理總結出表1:不同技術動作使用率、成功率及得分率的情況。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腳斗士技術分為進攻技術、防守技術和防守反擊技術。進攻技術中,包含單一技術和組合進攻兩個部分,其中單一技術包括:彈推、頂撞、擺膝、套膝、下壓、上挑幾個部分;組合進攻包括兩項技術組合、三項技術組合、四項技術組合以上幾個部分。防守技術中,包含彈推、側閃、轉體、退讓、貼靠幾個部分。防守反擊技術中,包含彈推反擊、側閃反擊、轉體反擊、退讓反擊、貼靠反擊幾個部分。不同技術動作的特點各有不同。彈推技術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因此這種技術動作不光可以運用在進攻上,更可以用來進行防守對手的攻擊,但因其對運動員體能、平衡性等要求較高,因此這種技術動作應該謹慎使用;下壓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也是僅次于彈推動作的一種技術動作。同時由于這一動作兼具進攻性和防守性,而且對運動員身體要求比彈推技術要小,因此這一技術動作在進攻和防守上將有著不錯的使用空間。上挑動作的使用率和成功率都不高,究其原因是這種動作的容錯率太低,未經過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可能無法使用這種技術動作。
(二)建議
通過以戰術目的為區別的技術動作分類,可以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更好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不同的技術動作,以達成不同的戰術目的。彈推技術是腳斗士運動員最基本的進攻動作,在訓練該技術動作時,應該注重提升運動員身體平衡性和力量素質,以期達到最佳訓練效果。下壓技術動作是攻守兼備的技術動作,在運動員熟練掌握了基礎動作后,教練員可以根據運動員實際情況制定下壓技術動作的具體訓練方法,同時更應該進一步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上挑動作容錯率較低,因此教練員應當在運動員經過長時間訓練后將此動作以進階動作的方式傳授給運動員,同時運動員在訓練和使用這種技術動作的同時應該對自身的力量有著較為清楚的認識,同時嚴格把握使用時機,以期達到預期的戰術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