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摘要:羌族歷史悠久至今都保留著傳統的武術元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日益繁榮,羌族人民開始適應、創造和改進屬于自己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武術文化。羌族武術文化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如何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得以傳承與發揚,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提出羌族武術文化傳承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羌族;武術文化;傳承;發展
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而歷史悠久的民族,羌族支系繁多,本文所研究的羌族主要生活在川西北岷江中上游的勞動人民。羌族武術文化是羌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多種武術文化浪潮無孔不入的外部融合環境下,其裹挾而來的現代武術文化的傳播與自我特色的傳統武術文化體系的碰撞不可避免,羌族武術文化也失去了原汁原味,因此,必須加強對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承,保留并開發羌族獨特的武術文化。
一、羌族武術文化起源的初探
羌族武術文化主要來源于當時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由于需要汲取食物和水源,就不得不使用木棒、石頭等工具與野獸等進行激烈搏斗,在搏斗過程中逐漸形成規律性,經過專門性的練習之后,就形成了最初期的武術文化。后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逐漸突出和顯現,個體或群體間的肢體較量就非常常見,武術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另外,羌族勞動人民聚集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常年受到惡劣生存環境的影響,武術也使得他們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后來,羌族武術文化受到道教武術的影響,也具備了養生保健、功法修煉等作用,氣功之術也隨之形成,服飾法器、跳神舞步和經文咒語也得到傳承、發揚。
二、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承路徑
(一)傳統傳承形式
文本傳承。文本傳承比口耳相傳更加能夠永久地保存羌族武術文化內容,能夠將武術文化的發展以濃厚的文字進行描繪,武術要使用到肢體語言、器械套路及格斗運動等,若能夠以文字形式來保存羌族武術文化,將羌族武術文化存于檔案庫中,更有利于武術文化傳播。
師徒習武傳承,這種傳承通常要采用一對一的教學形式,受到言傳身教的影響,同時也要求學徒具備較高的武術動作記憶能力,學徒能夠將羌族武術動作完整的繼承。但是,這種傳承也使得羌族武術文化廣泛傳播受到限制,傳承速度非常緩慢。
(二)現代傳承形式
武術培訓傳承:培訓班的興起能夠使得羌族武術文化找到更多的接班人和繼承人,我國倡導促進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羌族武術文化通過武術培訓更加系統化,同時,在培訓過程中通過對羌族武術文化的學習更增進了友誼,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武術賽事傳承: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屆,目的是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性與智慧性,羌族武術文化的參與會寄托著整個民族的自豪與驕傲,不僅為羌族武術文化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也符合民族文化的發展延續,是傳承和發揚羌族武術文化的絕佳機會。
三、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羌族武術文化正面臨著瀕危和消亡
隨著現代武術文化的傳播,羌族武術文化在先進生產技術、市場經濟和強勢主流文化面前逐漸被人們冷落和遺棄,以及原有生產土壤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羌族武術文化慢慢走向消亡。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許多羌族武術文化傳承人遇難,使得本已陷入困境的羌族武術文化雪上加霜。羌族青年男女受過系統化教育的相對較少,對價值觀、世界觀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在現代社會多種文化相融合的情況下,不愿再去碰觸祖先留下的羌族武術文化。
(二)羌族武術文化在商業傳播中出現異化
目前,羌族武術文化為了獲得生存,一些從業者開始通過商業性旅游開發,其資源價值凸顯,帶來的經濟利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旅游業帶來的收入也給捉襟見肘的羌族武術文化保護部門提夠了資金支持。但凡事物極必反,文化資源商業性開發過度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十分突出。羌族武術文化為了迎合外來旅游者的口味,人為任意改變羌族武術文化的原始形態,對其進行商業性包裝,于是出現了變味的“偽民俗”。
(三)羌族武術文化傳承支持部門較少
羌族武術文化屬于多頭管理,管理部門涉及到文化部門、財政部門、旅游部門、建設部門、宗教部門、民族事務部門、工商部門、公安部門等等。根據四川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強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規定,“由文化部牽頭,建立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行政部門與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可見,在羌族武術文化的管理中,文化部并不是主管部門,其職能只是牽頭、協調、配合。在眾多的羌族武術文化管理部門中,沒有一個真正的主管部門。
四、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建立新型媒介管理體制和現代傳播體系
隨著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數字傳播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型傳媒的不斷出現,對政府和大眾傳播媒體的管理者提出了盡快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羌族武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要盡快加強資源整合,構筑傳統媒體、現代媒體等的科學、合理、完善的現代傳播體系,使其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共同促進民族文化進步。其中傳統主流媒體應起到主導和引領的作用,掌控羌族武術文化傳播主動權和媒介話語主導權,提高羌族武術文化市場開發能力,激發媒體自身的造血功能,早日適應全方位、多層次媒介傳播的新階段。
(二)加強對羌族武術文化傳承的宣傳和教育
在現代化和主流文化的沖擊下,一方面,人們發現外來文化具有先進的一面,這使他們覺得羌族武術文化的落后,從而摒棄羌族武術文化;另一方面,通過與外部族群、外來武術文化交流與認識,羌族人們會逐漸認識到他們和外族不一樣,進而加深本民族認同。在商業傳播中,人們也會加深對羌族武術文化的重視,會逐漸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是價值來源之一。當人們認識到羌族武術文化的獨特價值,并發現正因為羌族武術文化的獨特性而吸引外族欣賞時,人們便會自覺地尊重,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武術文化。
(三)建立專門的羌族武術文化保護機構
在地方層面,依照相關地方條例的規定,羌族武術文化的主管部門主要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但是在實踐中,在地方層面,對于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承,往往牽涉到更多的領域與部門,工作內容也更加具體。羌族武術文化在保護、商品化開發等諸多領域所遇到的問題更為復雜。一方面能夠更加有效的執行上級所指定的相關政策與計劃,保障羌族武術文化的資金投入與保護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對羌族武術文化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化研究,從而有效推進地方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從而使羌族武術文化的開發更能符合社會公益,進而有利于羌族武術文化本身的可持續續發展。
五、結語
羌族武術文化具有自身的原真性和獨特性,在保持原真性特質的情況下,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羌族武術文化,尤其政府要扮演教育啟蒙人的角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盡快引進羌族武術文化的傳播模式,構建傳統媒體、現代媒體等相結合的現代傳播體系,在羌族武術文化歷史傳播的互動過程中,羌族武術文化要被不斷地在原真性基礎上加以創新,提高對于羌族武術文化保護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盧永雪.從《羌族釋比圖經》透析羌族武術文化特征[J].芒種,2017(2):126-128.
[2]覃榮周.羌族武術探微[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11):3-4.
[3]盧永雪.《羌族釋比圖經》中武術文化特征解讀[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7,34(3):5-9.
[4]謝成超,楊成,李秀林等.非遺物質文化視域下羌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中國商論,2016(33):131-133.
[5]陶長江,魯敏,王穎梅等.基于電視傳媒視角的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