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思源
摘要: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境,然而體育強國的建設之路與社會發展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體育文化、經濟發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這些都是建設體育強國需要解決的重要矛盾因素。本文以我國體育現狀為出發點,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求平衡,討論實現體育強國之夢的方法,為體育文化、經濟發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各個方面都得到科學的發展,思索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發展方法,為新時期體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建設體育強國;矛盾因素;分析
一、影響我國體育發展的因素
影響我國體育發展的因素眾多,在建設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下,相當于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已經有了更加宏偉明確的目標,但在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其他一些影響因素都會產生一些阻礙。但是在必然要進行發展的前提下我們就要找出其中的矛盾因素,使不良影響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一)體育文化的矛盾
在我國,體育觀念受傳統文化影響很大,形成了“重養生、重教化”等體育觀念,體育活動追求健康長壽、主張和諧不爭。而西方體育文化則是以競賽為特征的一種體育文化,體育活動追求健壯有力、講究拼搏競爭。當然,在現如今的中國,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對體育觀念的形成影響也非常巨大,可以從中美不同的家庭教育習慣看體育文化差別,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體育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切,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家長們送小孩兒去各種英語班、奧數班、科學班等,很少有家長愿意讓孩子學習相關體育的一技之長,往往都是分數至上、成績至上。國外的家長們從孩子兩三歲起就大多忙著開始培養孩子學習參加多種體育運動,其優先級遠超過其他各種課外興趣班。當然目前中國的部分年輕一輩的家長也開始重視起體育來,不過和英語、奧數等其他課外班的程度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二)經濟發展與體育發展的矛盾
我國經濟發展與體育發展的最大矛盾在于經濟與體育互相分割,將樹根與樹桿劃分為兩個概念。經濟作為基礎,而體育做為上層建筑,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所有重心都轉移到了大力發展經濟上面來,而這種發展經濟的方法往往所選擇的是更加直接有效的,以工業為主,而體育對經濟的催化作用卻在發展經濟時體現的不多。由于國門的開放、網絡的發展、奧運的舉辦等,中國走上世界的大舞臺,我們也向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也舉辦著職業足球、CBA等聯賽,但是效果這和其他的國家有著明顯的差距,原因是沒有考慮經濟。拿NBA與CBA做對比,球員訓練、比賽場地、球員工資、聯盟的運營等哪一個不是以經濟為基礎來進行的?
(三)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旺盛,大量體育場地、健身器械數量在迅速增加,為群眾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首先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問題,任何群體性的活動都要有嚴格的組織性,群眾體育活動包括組織、形式、人員、內容等,只有組織合理才能保證活動效果,也能夠避免一些社會問題,如廣場舞擾民、意外傷害等。在我們國家是舉全國之力培養運動員,這樣即使我國在奧運會比賽中獲得的獎牌數很多,競技頂尖運動員如云,但并不代表我國是一個體育強國,在這種舉國體制下我們所要得到的每一個獎牌的成本太高。如果說競技體育的成績能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外交等,那么我國通過08年奧運會及近幾屆奧運成績已經向全世界表達足夠,在繼續效果不會太大,所以在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阻礙還是體制問題,包括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以及和在社會大環境制度應如何有效執行,如美國的競技人才培養選拔制度就不可能在我國這種應試制度的環境中存活。
(四)體育產業的矛盾
我國的體育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而逐步興起的,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體育健身服務業、體育競賽表演業和體育用品業為主要內容的體育市場框架體系。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首先,體育健身行業和體育競賽表演業的功利性太強,比如健身教練自身能力能否滿足會員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推銷課程,還有像花錢看一場假比賽,雖說在商言商,但過分的的盈利目的已經導致體育人口的消費質量,變相的破壞體育產業發展的根基,長此以往,此消彼長,即使體育產業再快速的發展也和原地踏步走差不多。再者,體育產業各單元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在任何一個產業璉中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確保各環節間的有效鏈接而不能放任某些環節自由發展,在我國體育產業中,像主線上的把握,大頭上的控制及小零小件的管理,如果說一個賽事的準備、各種贊助、場地、直播或轉播為主鏈的話,那么像餐飲、交通、住宿、旅游等就是線下環節,這些找下環節并不是要管理起來,而是科學的調節好,促使產業效益的最大化而不造成浪費。
二、解決辦法
(一)體育文化的改變要從教育做起
學生、家長、學校要樹立正確的體育文化觀念,尤其是對外來體育文化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我們自己的體育文化也要大力發揚,努力延承。現如今的確有很多家長、老師都對孩子的體育教育有深刻認識,但仍舍棄體育學習而去上各種英語、奧數等補課班,這都是被逼的,因為所有孩子處在應試制度這個大環境中。所以我覺得既然制度不能也沒法改變,但可以對其中一些政策做出合適的調整,如嚴格執行體育考試,使成績更加真實,不走形式,將體育成績與學生各種利益掛鉤。在中高考選拔中,可以考慮將體育成績與其他科成績拉平,不要總不痛不癢二三十分!總之,對于孩子的體育教育不能任由社會風氣影響,政府或相關部門應采取適當的強硬手段。
(二)深刻認識經濟與體育的互相促進作用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能夠現實地解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全社會就業率,發揮穩定社會的作用;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思維模式及方法,用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經濟發展能夠為體育發展打下牢固的硬件基礎,而體育所帶來的軟效應就如同催化劑,加快經濟發展。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應該清楚的認識經濟與體育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觀念上不可動搖。再者經濟與體育互相作用的同時我們也要把控好度,不能造成資源浪費。
(三)優化體育社會指導,加強體育社會指導員的培養
對群眾體育活動實行科學合理的社會指導極其重要,這關系著群眾體育事業能否健康發展,在政府方面應該對民間體育活動建立一系列活動制度,管理要求,群眾體育活動更加合理合法,定期對群眾體育現狀進行調查,指導和規范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當然群眾體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即體育社會指導員,體育社會指導員的數量、素質直接關系群眾體育活動的質量。同時必須下大力氣抓好各類體育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各類體育人才的素質。在我國這種制度大環境中,競技體育成長艱難,如若在非舉國體制的情況下健康發展,那么要解決的便是制度問題,這點在教育中特別明顯。應試制度對于中國人來說會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最合適中國國情的人才選拔制度,這點無法改變,個人覺得體育發展應從娃娃抓起,相關部門應對小孩的在學階段實行全面的體育管理,包括體育受教程度、體質監測、升學考試等,堅決不搞形式化。對于競技人才的選拔要對其有一定的文化課成績要求,并且科學管理文化學習與體育訓練,不能分離,對此要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四)保證體育消費質量,加強體育產業鏈科學管理
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結構的變化,推動了人們的體育意識和參與行為的變化,刺激了體育服務市場的迅猛發展,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對體育服務市場設計相關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如健身教練不得無證上崗、體育指導員應每年進行一定次數的培訓、建立一系列的體育市場監察措施等。對于體育產業鏈的管理我個人覺得首先是要放權給民企,避免壟斷,如賽事舉辦、場地、直播轉播等,政府把握好大方向進行宏觀調控,對產業鏈的小環節實行前后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