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木
看到上期《中國儲運》“創新與軟環境”這篇文章后頗有感想,因此也想談一談軟環境。
科技創新是強國必由之路,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所以說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才是科技創新的根。然而現實中的學校并不盡如人意,正如“創新與軟環境”那篇文章中所講:學校,尤其是大學,應該是個生機勃勃,思想活躍,充滿創新氛圍的地方,然而中國的教育適合培養大量的、合格的工程師,但是極不適合培養出頂尖的科技人才。然而沒有這些頂尖的人才,中國也無法取得進步。
前些日子,北大學校長在校慶典禮上念錯“鴻鵠”發音上了頭條,網民們立即搜索到有多位校長和高官念過白字。其實,念白字也是常有之事。“文革”荒廢了學業,毀了幾代人,靠背“語錄”,學“老三篇”,語文功底肯定不扎實,所以今天念白字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讓人費解的是,這位校長還說了“焦慮與質疑并不能創造價值,反而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這樣一句話。焦慮且不說了,若說質疑的話,不也是一種科學探求精神嗎?怎么與“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搭上了界?喲,上綱上線啦,這板子打得可真不輕。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光召說,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想當年,不就是質疑“兩個凡是”引發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在科學界,因質疑而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事例更是舉不勝舉。北大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也是有傳承的,說到底這就是北大的“軟環境”,難道今天這個傳承消磨掉了?而是像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那樣,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機構,萬萬不能把“質疑”禁錮起來,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邁向未來。
其實,軟環境范圍極大,不僅僅是教育,放眼中國還有更重要的法治環境。科技創新離不開法律的保護,若是法律不健全必定會殃及科技創新的人。被稱為“中國科技第一案”的浙江大學原副校長、中控科技創始人褚健涉嫌貪腐案在坊間影響甚大,也引發較大爭議,浙大的數百師生及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名上書,為其作保求情。
褚健案所涉及的早期科研人員下海創業問題,以及科研項目的申請及經費使用問題,均是在原有科研管理體制下扼住科技人員創新“咽喉”的普遍問題,因此在科學界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共鳴。褚健被羈押期間,他創辦的另一家高科技企業中易和科技有限公司,被進行了股權轉讓,而褚健及其家人均稱對該轉讓毫不知情。失去褚健的中控發展也遭受嚴重挫折,多個國家保密項目陷入停滯,其他的科研項目也被迫中止,大量科研骨干相繼離職。
被稱為第二個褚健案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技術科學系教授付林,自2016年3月16日被捕,至今尚未審判。去年3月中國法律界權威人士高銘暄、樊崇義、趙秉志、張智輝、方向聯名論證,一致認為付林不構成犯罪。
褚健案和付林案到底是什么性質,現在尚存爭議。不過,近日身陷囹圄12年的物美超市創始人張文中被最高法院宣判無罪。這被最高法院稱為具有標桿性意義的判決,是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重大涉產權經濟案件平反。
對于褚健案和付林案來說,不能再在講究程序、法治的今天拖延下去,無論是冤案平反,還是清理不適應的法律條款,都足夠令人期待。當然,這個過程可能要清算歷史舊賬的,可能會有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是如能頂住壓力,把案件清清白白整明白了,還真是中國法治的一個大進步。尤其對民營企業來講,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區分企業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的界限、區分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兼并重組中涉及的經濟糾紛以及與惡意侵占國有資產的界限,防止把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會讓民營企業家沒有了“出行”的恐懼、沒有了“經營”的恐懼,這樣一個“軟環境”應當是依法治國最重要的一個標志。讓我們一起期待它的到來吧!

北大培養高材生,焦慮質疑腦中清。利己主義成圣經,學成無不是“精英”。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