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徐翔
物流人對于環保的感情是很復雜的。這個行業被很多環保人士認作是污染最為嚴重的幾個行業之一,甚至物流人群體也被貼上“最沒有環保意識的一群人”的標簽。其實,這句話有失偏頗,不少物流人也在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每個人都不難發現,因為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性,藍天都變成了稀罕物,整日被霧霾籠罩的城市實在讓人感覺不適。“實際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的人都在縱容環保問題的持續惡劣,但是嘴上卻在不斷吐槽政府、企業的不作為。”28歲的陳海在北京從事快遞行業多年,他向《中國儲運》記者表示,快遞是物流行業中造成環保問題最嚴重的領域之一,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份,而且隨著快遞包裹每年20%~30%的增量,積累的環保問題也在疊加。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以及3.3億卷膠帶。如果按業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的通常標準保守計算,2017年,401億件快遞至少產生超過801.2萬噸的垃圾。而這個數字在2018年必然還會大幅度增加。
柴油貨車的空氣污染已經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機動車2016年保有量2.95億輛,柴油車僅1878萬輛,占機動車保有量的6.4%,但其氮氧化物排放量達367.3萬噸,占機動車排放總量的63.6%,排放的顆粒物更是占到了總量的99%以上,因此柴油車治理工作的開展迫在眉睫。
今年5月10日,工信部在北京組織召開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研討會。工信部副司長瞿國春強調,各企業要統一認識,積極采取措施,堅決打贏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一是要近遠結合,近期著力于降低燃油車排放水平,中遠期優化產業結構,制定替代柴油貨車路線圖;二是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市場認可的低污染貨車產品;三是構建協同創新的全產業鏈,助力傳統貨車行業轉型升級。《中國儲運》記者發現在四川、江蘇、浙江等物流大省也開展了多輪柴油車專項行動計劃。“雖然國家對于柴油車的態度是明確的,也取得了不少成效,而且也有具體的路線圖,但是實際操作中困難還有不少。”陳海告訴《中國儲運》記者,貨車司機為了降低運輸成本,貨物超載、使用不達標車用柴油、不添加車用尿素或添加劣質尿素的現象仍然突出。

“物流行業環保問題的嚴重性與物流人環保意識的缺乏有很大關系,不然環保問題不會這么嚴重,物流人是難辭其咎的。”南京理工大學物流研究專家李萬通表示,物流人整體缺乏環保意識,這和行業的屬性有很大的關系。如今在國家大力提倡環保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物流人也開始意識到了綠色物流的重要性,綠色物流甚至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戰略之一。
傳化就是其中的一家代表企業。2017年底,傳化慧聯與東風汽車股份對外正式宣布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將依托各自產業及市場資源優勢,在新能源物流車運營領域開展長期合作,布局并開拓城配綠色物流市場。據悉,首批專屬定制的新能源物流車已正式交車,投放至易貨嘀平臺,服務于小易到家、小鹿快跑、美菜網等新零售企業。傳化慧聯作為“綠色入口”,將鏈合傳化網內眾多優勢資源,以城市綠色物流車為抓手,以易貨嘀與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為依托,打造未來城市綠色物流基礎設施平臺;通過智能終端硬件并輔以物聯網硬件開發,沉淀平臺上的人、車、貨、樁+交互大數據,構建智慧車聯網,共同搭建城市綠色運力池,打造可控運力,為傳化網生態體系內大量流轉的貨物提供運力服務。此前,傳化慧聯已發布“51701”未來五年規劃,將于2017到2022年,跟隨“傳化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全國170城”的戰略腳步,為每個城市配備1000臺純電動城配物流車,形成10萬輛的綠色運力池。
而滿幫集團、G 7等物流平臺巨頭也紛紛表示會持續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助力綠色物流市場。今年4月份,G 7就與普洛斯、蔚來資本聯合宣布,將共同出資組建由G 7控股的新技術公司,研發基于自動駕駛、新能源技術和物流大數據的全新一代智能重型卡車,探索創新物流資產服務模式。
另外,快遞巨頭三通一達和順豐等企業也在上市之后,紛紛加大了對于綠色快遞的重視。去年“雙十一”之后,菜鳥網絡聯合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百世、天天六大快遞公司發布倡議書,希望物流行業全面投入到綠色物流行動中,通過新型材料研發和替換、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等方式推動環保。倡議書表示,希望全行業持續加大免膠帶紙箱、全降解快遞袋、綠色新能源車等新型環保包材和配送車輛的研發與替換;持續加大快遞紙箱回收和循環使用,培育消費者綠色收件的習慣;持續通過互聯網技術,讓全球商家、物流企業、消費者、包裝企業等各方與商業、物流、金融、公益等平臺形成綠色閉環,讓綠色物流蔚然成風。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這種倡議書只是落實在書面上的東西,在實際的落地層面還非常不盡人意。“我在淘寶網購物多年,收到的快遞沒有一次是想象中的那種環保的樣子。”32歲的北京人李泰格告訴《中國儲運》記者,“我期待快遞綠色理念的覺醒,這是一件好事情。快遞包裹的基數在這里,一點點的環保推動就能產生很大效果”。
不難發現,在綠色物流發展方面,大企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對于大多數的物流企業來說,環保并非企業當下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在企業的主要矛盾還沒有解決之前,環保的問題也許依然難以根治,即便是在政府的強壓之下,企業也不可能在環保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實際上,政府的壓力也是有限度的,在GDP和政績的誘惑下,經濟的重要性依然是很多地方政府心中第一位的事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也非短期內就能樹立起來的。物流行業一名熟悉政府事務的人士向《中國儲運》記者表示,環保是一項長期任務,現在我們至少要樹立環保的理念,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做物流的企業老板們可以從做一個生活中的環保者行動,比如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畢竟物流的環保是個大工程,每個人都可以從點滴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