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越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是現代會計的三大組成部分,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來源于人們生產經營核算的需要。結合了稅務與會計兩個領域的特點,在會計的基礎上受制于稅法,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具備稅務核算、監督、稅務籌劃三個方面的職能。其中,在“核算”方面,稅務會計往往表現出與財務會計的不同。從企業的角度,稅務會計為企業納稅提供了計算應納稅額的方法;從國家的角度,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能夠較為準確和按時地繳納稅款,為財政資金的收集提供了保障。
1.目標不同。財務會計的目的是向管理部門、股東、債權人和其他有關方面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稅務會計的目的是向厲害關系人提供稅務活動的信息從而保證公平征稅。例如:財務會計以企業會計準則為基礎計算會計利潤,而稅務會計以稅法為根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由于稅法規定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需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企業可以使用會計利潤向外界提供信息體現經營狀況,以調整后的利潤為計稅依據繳納稅款保證稅務機關公平征稅。
2.原則差異。稅務會計受限于稅法,需要依托可靠的法律證據,重視歷史成本。雖然與公允價值相比,歷史成本確實在某些情況下不能真實地反映資產等要素的價值,但是能更確鑿地反映企業發生的業務。財務會計要求使用權責發生制,而稅務會計在此基礎上還要求使用收付實現制。同時,稅務會計不承認謹慎性原則。謹慎性原則涉及資產的減值準備等一些與利潤相關的科目,而這些減值估計有較大的操縱空間,因此不能被稅會承認。
3.聯系緊密。財務會計要求對所有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而稅務會計僅僅需要對與納稅有關的活動進行計算,范圍較小。稅務會計的資料一般來源于財務會計,以財務會計為基礎,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它只是對財務會計處理中與現行稅法不符的會計事項,或出于稅收籌劃目的需要調整的事項,按稅務會計方法計算、調整并作會計分錄,再融于財務會計賬簿或者報告中,即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調整前的路徑是相同的。
當前,我國的稅務會計處理模式尚不清晰,在國際會計準則不斷趨同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稅務會計模式科學的選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目前,國際上稅務會計有英美模式、法德模式以及混合模式。
1.英美模式。投資者導向模式,其特征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充分獨立、完全分離。會計核算、會計規范均以公認的會計原則為核心,立法對會計規范沒有直接影響,以投資者的利益為導向強調財稅分離。
在這種模式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可以充分實現各自的目標,避免了稅務的滯后性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既為納稅人提供了相關稅務活動信息又為投資者提供了財務信息。但是這種情況財務會計完全與稅法脫離,企業需要設立兩套獨立的會計報告,不僅信息不互通使得某些信息記錄者對財務報表做出變動虛增利潤,而且企業負擔較重。
2.法德模式。政府導向模式,其強調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統一,會計原則和方法完全遵循稅法的規定,這使得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是高度一致的。企業提交的財務報告和納稅申報使用的是同一份會計報告,雖然可以減少復雜的會計調整,減輕企業的負擔,但是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稅務會計不承認謹慎性原則,企業的財務報表不能出現類似資產減值準備等一些計提項目,因此企業的會計報表數字在國際上不占優勢。由于稅法具有強制性,企業的自主權受到了限制,不能靈活地應對國際市場經濟局勢的變化。
3.混合模式。企業導向型模式,強調稅收法則和財務會計在完善的法律依據保障下相互協調,既不完全分離,也不完全統一,其獨立性介于分離型與統一型之間?;旌夏J降膬烖c是可以避免單一模式的缺點,更具實用性和靈活性,可以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例如日本的會計核算規范管理兼有立法和行政雙重特點、財務報告體系具有多重性。商法和證券交易法所要求的財務報告分別面向企業和債權人、投資者。同時,財務報告還面向稅務機關,應稅收益與會計收益一致。所以,日本的稅務會計特征表現為依據稅法規則,對商法和證券交易法要求的財務會計進行協調。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由于對差異的調整較為繁瑣,納稅成本較高。
不同的稅務會計模式有不同的適用性。稅會關系模式的發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本國的現實國情和需要面臨的問題,探索出適合本國發展的稅務會計模式。根據我國現行的稅務會計核算方法,大致可以將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判斷為分離為主、混合為輔的模式。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追求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政府的首要目標。稅收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從而維護國家的利益,促進經濟的發展。稅務會計受限于稅法,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法律化、條理化,意在使企業能夠真實準確的繳納稅款,避免會計準則中較為靈活主動的調整措施。因此,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我國企業的稅務會計應當借鑒英美模式,實現與財務會計的分離,以一種獨立的核算方式向國家展現相關稅務活動。
對于我國而言,尋找一種性比價較高,能夠保證稅收又能降低成本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混合模式較為中立,既不走絕對分離的道路,也不采取合二為一的方法,靈活性較強?;旌夏J绞沟秘攧諘嬋藛T在編制財務報表并了解相關稅法的基礎上就能夠從事稅務會計的工作,對企業來說人力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混合模式使得我國的企業在財務報表數據方面能夠自主把握較大的發揮空間,數據在國際上有較大的競爭的優勢。
因此,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適度分離仍然是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發展方向。稅務會計制度需要從財務會計制度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能夠獨立地完成對企業成本的核算及利潤稅收扣除的工作。在稅收關系中,政府與出資人是一對相互博弈的行為主體,兩者的行為差異決定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離的必然性。所謂適度,則是需要根據我國國情、市場經濟環境的需要掌握好分離的范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育還不夠健全,相關法律體系還有待完善,政府仍需對經濟進行一定的行政干預以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既能夠保障國家稅收,又能夠基本滿足投資者和企業相關者的利益需求。
參考文獻:
[1]蓋地.稅務會計概念框架構想[J].會計研究,2014(10).
[2]楊瑾慧.企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調探究[J].中國商論,2017(8).
[3]劉曉北.財稅混合模式下稅務會計核算研究[J].財政監督.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