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峰
(一)政府的相關資金扶持政策投入。高職院校立足于事業單位的經營性質,所以在部分高職院校建設新校區時,政府都會有相關的資金扶持政策以及相關的扶持補貼,對高職院校進行支持。諸如采取貸款化債、土地整治等政策減免學校在實施新校區建設時的相關費用,降低學校建設的財務成本,為學校提供大量的流動資金。
(二)銀行貸款的融資模式。高職院校在建設新校區時避免不了的就是需要大量的資金,這時就需要與銀行進行貸款交易,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從而在短期內緩解學校內部的資金壓力。而當高職院校在與銀行進行貸款時對于貸款期限、條件和用途以及償還的方式選擇上,高職院校應該合理選擇,使得所選用的信用貸款方式能夠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既能夠滿足學校的實際資金需求,同時也能夠解決學校所面臨的擔保和抵押的問題。
(三)采取BOT融資模式。BOT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基本思想就是由項目公司負責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建造、經營和維護。所以,高職院校在進行新校區建設時可以考慮將BOT融資模式作為籌劃重大資金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對學校來說有著較高的融資成本和管理難度,這種模式更適用于高校用來進行非教學設施的建設,諸如學生食堂、公寓、賓館、等后勤設設施。
(四)采取PPP融資模式。PPP融資模式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有效引進私人資本資金,緩解了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實現了政府、私人、學校三方“共贏”的最佳融資效果,除此之外,這種融資模式允許民營機構在校區建設前期就參與進來,共同參與項目的準備工作,盡早確定項目可行性,縮短項目前期工作時間長度,在項目的初期就根據公共、民營機構各自的特點來分配風險,提高了項目融資成功的可行性。采取PPP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價,能夠消除項目完工風險和資金風險,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減輕財政負擔。與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項目初期就可以實現風險分配,同時由于政府分擔一部分風險,使風險分配更合理,減少了學校與投資商風險,從而降低了融資難度,提高了項目融資成功的可能性。
(一)政府相關政策中制定的扶持風險。對于高校新校區建設來說,政府都會出臺相關的政策,對高校新校區建設進行一定的資金扶持。這同樣給高校在新校區建設的過程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因為高校在進行新校區建設的過程中,它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及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這時相關流動資金在投入的過程中就會容易引發相關風險,不同的高職院校在自身的管理體質、地域以及教育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政府在進行資金投入的過程中,并不能保證所有學校都能夠享受到政府的全部資金投入。與此同時,政府在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時效性,如果校區建設的周期較長,就會造成學校內部建設資金短缺。
(二)銀行貸款所帶來的風險。對于高職院校新校區建設來說,如果大量的流動資金的融資來源都是依靠銀行貸款,無形上就給學校帶來一定的負債壓力,很多高職院校就會出現到期卻無力還本息的風險。如果學校內部缺乏對銀行貸款的控制,就會使得學校負債壓力過大,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行。此外,如果學校貸款規模超出了學校所能承擔的財務范圍,就會直接導致學校內部財務收支出現失調,導致內部資金鏈斷裂,影響學校的正常運營。
(三)PPP模式帶來的風險。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PPP的應用也給高職院校帶來了一定的經營風險,諸如社會資本的風險性,由于社會資本組成,來源復雜,一旦發生籌資渠道堵塞、投資回報不佳、投資戰線過長等,就會導致資金缺口,甚至會發生資金鏈斷裂,進而影響到PPP項目的正常運用。除此之外,在PPT模式的運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由于相關項目操作的技術要求較高,風險容易傳導。一旦高職院校失去管控就會影響學校的正常運營秩序,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一)針對銀行貸款風險防范措施。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在建設新校區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之外就是要進行銀行貸款。而想要減少學校所面臨的負債壓力就要合理把控銀行貸款風險,對貸款金額做到精準測算,控制貸款規模,將融資成本控制在學校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從而在保障學校新校區建設的順利過程當中,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學校應該合理規劃還款期限和還款方式。在進行校區建設之前,提前制定還款規劃,對于降低財務風險與降低資金成本之間做到權衡。除此之外,在校區建設的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控制,在設計階段推行設計指標和限額設計,強化對方案的審查,然后評價其經濟指標,最后要搭建合作平臺,拓展融資渠道,然后來增加自身的償債能力,結合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爭取社會捐贈,開展聯合辦學,強化學校還債能力,將學校所面臨的銀行貸款風險進行分解,減小學校負債壓力。
(二)BOT融資模式風險的合理規避手段。BOT作為一種新型的項目融資方式,學校在采取該種融資模式時,需要合作一個甚至多個不同的投資者,這會使得學校在后期建設的過程中的經營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復雜程度。與此同時,投資者都是看中了學校未來的收益也就是所謂的投資回報,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校的融資成本,所以學校在開展BOT項目融資模式時,應該在校區建設實施之前進行全方面的溝通,使得相關實施策略能夠滿足學校領導層的要求,同時也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對各方面利益進行考慮,防止學校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導致項目失敗資金短缺的現象。除此之外,學校應該根據投資人的企業性質、股權結構和資金實力進行甄選,科學選擇合作對象,防止學校出現豆腐渣工程,對學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三)PPP模式的風險防范手段。想要合理規范PPT模式所帶來的風險,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項目主體責任,公開項目信息,進行透明公開的操作,防止出現一些違法亂紀的現象。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要合理選擇采購方式,規范實施采購活動,開展全方位,多維的度的監督,確保PPT模式的正常開展。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通過新校區建設能夠緩解學校內部教育資源不足的現象,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實力。但是在新校區建設的過程中避免不了的就是要進行融資等問題,這會為學校經營辦學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學校管理者應該對相關融資模式進行高度重視,通過對自我實際能力的審查,結合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對自身發展進行定位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手段,通過與融資方簽訂相關規章合同,降低學校所面臨的財務經營風險,從而能夠保障,在保證學校內部辦學質量以及教育服務水平的同時,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成永康.高職院校新校區建設籌資及風險防控[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10-28.
[2]陳國璋.譚惠坤.高職院校新校區建設融資模式探析[J].高教論壇,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