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桂喜
新會區2013年6月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簡稱:“收支兩條線”管理)。參與改革的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計生站共11家醫院。改革過程中規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配制度,全面實施全額預算的綜合管理,堅持五個基本原則,體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益性特征。
1.堅持政府主導、體現公益原則。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專項經費和經常性收支差額給予財政補助,按現行財政體制確定區、鎮(街、區)財政的分擔比例,保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順利實施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
2.堅持主體不變、運行科學原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經營權、人事權、分配權、財務自主權和債權債務關系不變的前提下,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將非財政補助的所有收入及時足額繳入財政專戶,開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的“收支兩條線”管理,對收支預算、預算執行的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日常管理需要。
3.堅持全額預算、規范管理原則。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實施全額預算改革,編制收支預算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原則強化管理,規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配制度。
4.堅持統籌兼顧、持續發展原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收入過渡戶管理,定期處理的方式將實時歸集的醫療業務收入劃入到區財政專戶,區財政部門對賬戶資金實行系統的“收支兩條線”管理。根據醫療業務收入情況對支出預算進行年度工作計劃和任務目標的總額控制,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正常開展和衛生事業持續發展。
5.堅持績效考核、建立機制原則。“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結余按規定分配”為基礎原則開展工作。區衛計局核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內容,對服務完成情況、患者滿意度,居民健康狀況指標等相關內容進行考核。區財政局核定收支預算,對預算收支執行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分析和評價執行效果。績效考核與獎勵分配相掛鉤,推進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內部運行機制改革。
落實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專項經費和經常性收支差額給予補助;通過績效工資總量控制保障醫務人員的合理待遇,提升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效運轉和健康發展;保障群眾的基本就醫和享受到便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了賬務核算規范化;強化了相關業務人員技能。
1.建立穩定長效的補償機制。區財政局、區衛計局建立信息互通機制,綜合財政部門和衛計部門的績效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償掛鉤。財政補助資金投入逐年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投入由2013年1593萬元增到2017年4125萬元,增幅159%;經常性收支補助財政投入由2013年2774萬元增到2017年約4600萬元,增幅66%;區財政每年年初預算安排農村衛生發展資金500萬元用于改善醫院綜合環境。穩定補償機制和渠道優化創新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內部運行機制,體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公益性,社會效益大幅上升。
2.績效工資保底不封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職在編人員績效工資進行總量控制,績效工資“保底不封頂”,即設立保底線和超基數考核獎上不封頂。保底線是績效工資水平不低于新會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補貼水平的原則確定,績效工資保底的實行,明確了各項工作的責任與任務;超基獎上不封頂是有盈余實行再分配,按“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績效優先、體現公平”的原則進行綜合量化考核分配,超基數考核獎轉變了傳統的考核模式。2013年-2016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職在編人員績效工資在保底線下的,由區衛計局提出申請,區財政局組織人員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情況、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落實了績效工資差額補助,2013年差額補助168萬元,2014年差額補助197萬元,2015年差額補助216萬元,2016年差額補助113萬元。保障了醫務人員的合理待遇,提升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3.強化財務管理,規范賬務核算。成立基層醫療衛生結算中心,其主要作用負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賬務核算以及用款計劃申請撥付等相關財務職能的管理,實行統一會計人員管理、統一賬戶管理、統一報賬制度、統一收付方式的集中管理的系統運作模式,提升了管理的整體質量與效果。區財政部門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收支情況和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以點帶面規范賬務核算,有效避免一些不合理開支,公用經費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4.強化相關業務人員培訓。對基層醫療衛生結算中心人員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關業務人員集中統一業務培訓,其中政府采購業務參照區直單位的標準執行政府采購,加強了政府采購業務的監管,同時增強相關人員法律法規知識,避免了工作上的盲目性,提升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會計信息的精準得到有效保證。
1.未完全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藥物和政府采購項目實行直接支付到供應商,實行國庫集中支付,而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低值易耗品的支付由區財政專戶劃撥到單位的基本帳戶,由單位自行安排支付,對其銀行賬戶無法進行系統實時動態監控。
2.預算管理有待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沒有辦理預算調整情況下,將申請下撥的人員經費用于其他項目支出,預算執行過程中改變資金的性質用途。
3.醫療業務收入未及時上繳財政專戶。基層醫療衛生結算中心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業務收入與上繳過渡戶資金一致性未能系統分析核對,存在醫療業務收入未及時上繳到財政專戶,對醫療業務收入監督未發揮有效作用,存在管理漏洞。
4.優先保編外人員績效工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職在編人員績效工資未足額保證下,為爭取更多財政補助資金,優先保編外人員績效工資,未能按綜合量化考核的原則,在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形成比較,增加了財政補助壓力。
新會區“收支兩條線”管理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透明度和有效監督;加強落實財政補助,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效運轉和促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
參考文獻:
[1]應亞珍,戈昕,徐明明,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的比較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16(9):8-12.
[2]李泳梅.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在鄉鎮衛生院改革中的運用——以江門市新會區鄉鎮衛生院為例[J].中國經貿,2016(4):120-121.
[3]于春花.蛟河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改革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23):301-301.
[4]李江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改革的難點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1(1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