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
企業經營風險客觀存在于企業運營過程中,企業規模越大,生產經營的觸角伸得越遠,風險就越大,防控的難度也就越大。如何在關鍵經營過程做好風險防控,切實保護企業合法利益,本文以L公司為例淺談做好企業風險防控工作要重點抓好的幾項工作。
為提高合同風險把控能力,L公司擬定《合同管理制度》,成立專業性較強的合同管理領導小組,合同小組由董事長、總經理及分管風控領導、財務總監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小組包含生產經營專業人員、財務專業人員、法律專業人員。首先從制度健全和組織機構完善上做好工作。
L公司合同簽訂的首先工作是要進行合同相對方的資信調查,要做好相對方經營資格、資質等有效證件以及履約能力的調查,確定對方具備擔保能力和擔保資格,未有不良的履約信用。
合同還要加強專業審核,對于涉及技術、安全、環保等條款,L公司都由專業部門進行審核。在合同完成起草后,由專門的法律事務顧問對合同進行法律審核,并提出法律角度的修改意見,確保合同條款與法律法規的符合性,避免因與法律沖突導致的合同條款喪失效力,同時也避免因審核不到位,導致需承擔額外的法律責任。
合同用章必須嚴格制度管理,L公司合同用章由專人保管、專章專用,同時嚴格規范各級審核人的授權審批權限,避免用章管理不嚴導致可能發生的風險。
L公司在與客戶簽訂銷售合同后,要求客戶需預先打款到公司財務賬上方允許發貨。發貨數量嚴格根據客戶賬上余額進行動態管理,發貨數量嚴格控制在客戶余額額度范圍內。款到發貨的機制杜絕了在銷售過程中出現應收賬款,規避了資金的回收風險和壞賬風險。
建立兩級審批,當月應付資金計劃由經辦人提交至業務科長審核后報公司財務總監及總經理審批。計劃審核通過后,當月應付資金付款單經業務科長、財務總監審批,最終由公司總經理進行終審且通過后才能實施。
L公司最初采用財務部門收款、統計、電子表格報送到銷售部門管理人員,現場發貨員將發貨賬單報送至銷售管理人員,管理人員進行統計并根據各個客戶銷售數據進行預收帳款的扣款,余額不足時通知停止發貨的模式進行銷售管控。該管控模式存在銷售管理人員統計銷售數據等信息滯后的風險,容易出現客戶貨款已用完,但仍繼續發貨的情況。根據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以及提高自身財務、資金管理管理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的需求,L公司量身打造了符合自身實際的財務、銷售信息化管理平臺,嚴格執行款到發貨機制,杜絕應收賬款的出現。
1.系統內定義各管理層級權限。在L公司信息系統平臺內根據財務、銷售、發貨員等各層級管理人員職責權屬、工作范圍劃定賦予系統相應權限。
2.建立客戶數據庫,財務部門通過多級審核錄入預付款。L公司信息化平臺首先針對簽訂合同的客戶建立了客戶數據庫,客戶的每一筆預付款都由財務出納收款后第一時間將信息錄入數據,在信息管理平臺由財務會計及財務總監兩級審核確認后最終進入客戶數據庫。資金到賬進入系統后,銷售部門管理人員可通過信息數據庫的方式第一時間掌握到賬情況,可實現信息同步共享,避免信息傳遞滯后。
3.建立產品價格變動表。對于產品價格的調整,由L公司價格委員會經過會議討論確定后由銷售部門人員進行價格變動錄入,由部門領導進行審核確認通過,系統自動記錄業務流程歷史信息,包括調價窗口打開時間,調價幅度,價格變動錄入人、審核人等。
4.通過接口數據與地磅檢斤系統聯通。L公司銷售產品過磅后皮重、毛重、凈重等信息經采集自動進入檢斤系統,檢斤系統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推送至L公司信息管理系統內。
5.發貨過程與地磅、財務實時聯動。現場發貨員通過信息平臺開具客戶發貨單,發貨單上含具有唯一性的條形碼。發貨單開具前自動查詢系統內客戶預付款余額信息,余額不足則系統無法開具發貨單,電腦無法出票。此外系統還設置報警額度,在客戶金額低于固定值時可提前在銷售管理人員操作界面報警,提醒管理人員在因預付款不足停發貨前提前通知客戶打款。余額不足無法出單的情況下,車輛無法在系統提交過磅委托申請,也將無法過磅。正常可發貨開具發貨單后,信息系統將根據檢斤系統推送的拉貨車輛過磅的重量信息并與價格變動表聯動,通過重量與單價的乘積扣除客戶預付款數額,實時調整客戶預付款數據,實現款到發貨實時控制,杜絕信息傳遞延時,貨物超發風險。
6.門崗刷卡系統納入信息系統,進行出廠控制。將門崗刷卡系統納入信息系統,發貨車輛出廠需刷發貨單上條形碼,并于信息系統核對。若發貨車輛私造發貨單,也因無法與信息系統條形碼數據匹配,無法完成出廠。
L公司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平臺的投入使用加強了經營、財務工作的節點控制,作業過程數據、作業人記錄等詳實、完善,進一步推動了公司涉風險作業的標準化操作。
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平臺的建立,減少了人員參與、介入的空間,減少了人為失誤等導致的數據失真,數據更加可靠。平臺的建立加大了經營過程數據采集的廣度和細度,使公司的經營數據更加全面、詳實,對于生產經營和風險防控更具有指導意義。
平臺的使用可實現全數據實時互通,實現多級網絡審核審批,提高了經營的效率,降低時間成本風險。更全面和詳實的數據以及強大的后期數據處理、統計分析等功能為公司決策層提供了更為量化的過程分析,大大提高了經營決策的正確性。
L公司定期開展內部經營、財務審計,包括合同專項審計等,及時發現問題及潛在風險,并按照“問題不整改不放過”的原則及時整改,嚴格閉環管理,將隱患消除在初級階段,努力做到問題事前預防,防控到位。
抓好重點經營風險源點的管理,完善制度的同時以信息化落實風險過程管控措施,將大大提高企業風險防控的能力。L公司通過抓好合同管理風險控制,加強資金的風險管理,推動信息化在風險防控中的應用取得了經營風險防控的較好成績,三年以來未發生因資金管理不當,風險防控不到位導致的損失事件。同時,通過信息化等風險防控手段的推動,公司累計降低管理成本300萬元。
參考文獻:
[1]李會志.集團公司財務管理與財務信息化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
[2]沈旭輝.淺談集團公司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5(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