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麗
在新時期下,審計工作在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審計工作不再是企業發展的阻礙,而成為了企業價值創造和價值發現重要的途徑。通過高質量的審計結果,能夠對企業的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為管理人員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從而促進企業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經營,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企業審計質量的好壞需要依賴一定的評價標準,這就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從而不斷地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1.環境的影響。審計環境對于企業審計質量具有比較大的影響,例如當企業內部能夠嚴格地執行內部控制的要求,建立了相應的審計程序時企業的審計環境比較完善,對于審計質量具有比較積極的影響。當企業的管理人員不重視審計工作,對于審計工作不提供支持時,審計工作就難以開展,審計質量也比較堪憂。同時隨著企業治理法律的不斷完善,對于企業審計工作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這樣外部審計環境比較完善時,能夠促進企業審計質量的提高。審計環境對于審計質量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審計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分析審計工作本身,同時也應當考慮到企業審計環境的干擾和影響。審計環境構成了企業獨特的審計文化,例如企業的組織架構,日常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作風等,決定了審計工作的基本基調和內涵,從而影響到了審計的質量。
2.審計資源的多寡。對于審計工作來說,在審計的過程中能夠調動的資源越多,得到的支持越多,那么審計過程也就越順利,那么也就能夠更好地反映審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從而取得比較好的審計效果。對于企業審計工作來說,需要人力、財力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對于審計經費來說,當經費充沛時,那么審計過程中的自由度也就比較大,受到的外界限制也就比較少;當審計工作能夠得到管理階層的支持時,在審計的過程中的配合度也就越高,從而在審計過程中受到的阻礙也就相對比較少。人力資源也是比較重要的審計資源,審計人員的素質、年齡構成等也會影響到審計質量。審計工作人員是執行審計計劃的主體,他們的能力、態度等都會影響到審計的質量,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審計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揭露問題。此外在審計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審計信息也會影響到審計質量,例如所接觸到的底稿、財務記錄是否完善、具體,是否能夠接觸到第一手的檔案和資料等。
3.審計程序、方式的影響。審計程序的制定和選擇,與會計師個人的專業能力等具有比較大的關系,如果審計程序存在紕漏和不足,也必然會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最終會影響到審計的質量。對于審計質量來說,審計方式方法的選擇也會影響到審計結果。例如審計程序對于審計質量具有比較直接的影響,當審計的流程和程序比較科學、規范時,能夠確保程序上的正確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審計中的風險。為了滿足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需要,應當根據審計的目標和內容,制定相應的審計計劃和審計的方法、策略等。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控制測試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從而確定審計的重點,調整之前的審計方向和方式等。
1.提高審計方法的可行性。在進行企業審計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提高審計方法的科學性,這也是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審計程序難以得到執行時,那么也就難以取得比較好的審計效果,審計方法脫離了實際,也就難以達到比較高的審計質量。例如在評價企業固定資產新舊的差異性時,常常用到有用系數,雖然該指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該指標沒有反映出資產在時間時的變化情況,導致對企業綜合能力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在審計的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所得到的資產凈值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從而對企業的發展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在審計方法的選擇過程中,要聯系企業的實際,具有比較強的實踐性,確保所得到的數據和指標是可以信賴的,最終能夠達到比較好的審計效果。此外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豐富了評價體系的內容,例如通過信息化聯網管理,實現審計信息的共享,對于實現對審計工作的監督,從而最終提高審計質量具有重要的幫助。這就要求加強對審計方法的研究,不斷地探索新的審計方法,從而更好地挖掘數據,提高數據的分析能力,提高審計方法的可行性。
2.動態評價。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面臨的市場狀況是瞬息萬變的,因此在構建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予以動態化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結合企業的發展狀態,從而對企業做出客觀、科學而真實的評價。對于企業的經營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由于政策變化,企業目標的調整和保護等,最終帶來了戰略的變化。因此在進行企業審計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隨著時間的變化、企業戰略的變化來進行動態的管理。企業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調整的過程,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以及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都會對審計方法、審計程序以及審計的側重點提出新的要求。這就要求在企業審計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關注內外環境的變化,加強審計方法的創新,從而不斷積累經驗,建立科學化的審計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和滿足企業的發展要求。
3.評價體系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在建立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加強不同審計指標、審計結果的聯系,從而去評價體系的一致性和統一性。雖然審計評價體系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但是在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當突出企業本身的特色,更好地反映出企業的本質,能夠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現狀。在評價體系中不僅要關注企業短期目標的實現情況,同時也要關注企業在長遠發展戰略中的資源投入等情況,從而準確地描述企業的發展狀態。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進行不斷的分解,從而確保評價目標的統一性,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橫向比較和豎向比較,能夠更好地反映企業審計質量的狀態。
對于企業經營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面臨著各種風險的影響和威脅,這些風險的影響由于重要性不同,其結果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審計工作的綜合性越來越強,其角色也越來越豐富,這就對企業審計質量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審計工作能夠起到監督的作用,從而促進企業做好風險管理。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不斷地結合企業的發展現狀,不斷地完善評價體系內容和標準,從而真正地發揮審計工作的風險發現和價值創造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斌芳.注冊會計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之我見[J].中國集體經濟,2016(04):130-131.
[2]孟志華,王寧郎.內部審計質量評價與效果研究述評[J].審計月刊,2016(01):48-51.
[3]宋英男.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