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媛媛
2017年“人工智能”(AI)一詞頻繁出現于公眾的視野并被廣泛關注。10月24日,英國B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令人吃驚的是,曾被稱為有一技之長的會計人員以97.6%的淘汰率排名第三,引起了廣大財務人員的思考與恐慌。在這樣的大變革時代,人工智能必將顛覆財務工作的模式,引領財務工作轉型升級。作為財務人員,順應科技發展浪潮,主動進行職能轉變,實施人才轉型,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繼續發揮人在管理思想、復雜分析、決策參與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開創與人工智能分工明確、效率提升、相互促進的財務工作新局面。
2017年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了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備受關注的“會計從業資格證將被取消”也塵埃落定。新《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條款中強調“專業能力”作為從事會計工作的基本條件,看似降低了準入門檻,卻給財務人員指明了未來職業定位的方向,即做順應時代發展的高層次、全面型會計人才。而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超過2000萬的會計從業人員,截止2017年底,累計有637萬人通過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其中初級443萬人,中級180萬人,高級14萬人。人才結構呈現基礎財務人員過剩,高端人才稀缺的特點,未來,高端會計人才仍是市場經濟管理的稀缺力量。
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兩個基本職能,還具有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評價經營業績等拓展職能,但會計最終被定義為“是一種經濟管理工作”。即根據形成的數據信息服務于管理進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財務人員一直難于擺脫“賬房先生”的形象,長期以來扮演的都是數據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者,而很難轉變為數據信息的分析和決策者。另據調查顯示,美國的財務專業人士當中,80%以上的人從事管理會計工作,20%從事記賬核算;而中國恰恰相反,全國超2000萬的持證人員中,財務會計工作人員比例高達近80%,只有20%的會計屬于管理型會計。
學習是一種思維,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財務人員面對政策法規不斷推陳出新、經濟環境瞬息萬變、科技化進程遍及身邊、知識更迭期不斷縮短,無一不在告訴我們要建立常態化的學習機制。當前,我國財務人員多表現為:安于現狀,更新知識的意識不強;忙于核算而無暇管理;盲目追求證書的光環,忽略實踐研習的能力。會計不是一勞永逸的工作,所以說,最先被淘汰的會計,必定是不學習、固步自封的人。
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減少了很多人工收集、錄入、整理、統計和基礎性的數據分析工作,即把人們從繁瑣重復的基礎性會計工作中解脫出來,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預測決策、控制評價、戰略層面、風險管理等體現管理會計的職能工作。另外,財務人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作的成果轉化為自身優勢,提供更為專業的數據支持。例如:提供與企業經營周期相匹配的決策支持,將數據信息在不同時間節點與內外部利益相關方實時共享,而不局限于期中和期末的反映報告,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人工智能在基礎性會計領域得以應用,使企業獲取了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勞動力,所以未來的財務人員面臨的挑戰是普通核算型崗位將被替代,但人工智能不會徹底取代會計工作。抓住機遇,認清形勢,盡可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直面挑戰,勇于探索,做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工作。
基礎性會計核算領域是人工智能施展拳腳的舞臺,但財務人員具有復雜分析、管理思想、職業判斷、決策參與等特有的價值創造能力,也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例如:戰略層面的財務戰略、投融資戰略選擇,都需要對冰冷的財務指標、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外圍環境的影響、企業的發展定位等諸多因素綜合分析后,并最終參與決策制定,而人工智能則通過建立數據模型、交互組合式分析,給出人們更多的方案選擇或者以最快的速度預警風險,最終還是以更有利于財務人員參與決策過程的身份出現。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是管理型會計人才的好幫手,并非具有徹底取代財務人員的智力與能力。
1.關注“政策法規”。政策法規是經濟發展的配套產品,隨著經濟發展之快速其推新的速度也是令人應接不暇。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優勢,使財務人員轉型為數據的分析決策者,而在分析決策的過程中離不開政策法規的支撐,所以財務人員應保有及時熟悉、吃透政策法規的職業嗅覺。
2.注重“業財融合”。企業內外經濟環境復雜,業務內容也隨之豐富,例如:籌資投資決策、風險防控、企業間并購、股權激勵等。另外,人工智能的應用要依托具體的業務。所以只有走出去全方位了解業務,才能把握好業務,而不是坐在辦公室只會處理業務,實現財務人員從支撐業務向引領業務的角色轉變。
3.創新復合型人才。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財務人員更要與時俱進,有跨界學習的能力,豐富自己的視野,全面武裝自我。人工智能已經向基礎性會計核算人員發起了挑戰,但創新復合型人才一直都是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企業發展離不開管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目標定位、謀略籌劃、選擇放棄等體現的也是管理。企業管理需要融入更多的管理思想、管理會計元素。2016年財政部相繼出臺了三部與管理會計有關的政策,其中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直接將管理會計列為“行業急需緊缺人才”。內外部環境同時指向“管理會計”,說明其行業的稀缺和被需要。人工智能擅長基礎性會計核算卻少有發揮管理職能,身為財務人員要看清形勢,積極主動向管理會計實施轉型,以此發揮在預測前景、決策參與、評價分析、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同時為企業的經濟發展助力。
身處人工智能的時代,財務人員是幸福的,強大的人工智能終于解救了不堪重負的數據核算;財務人員的職業生涯也是充滿挑戰的,普通型會計核算崗位被替代已是大勢所趨,但并非全部取代。財務人員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打造創新復合型人才,積極主動向管理會計轉型,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利用好人工智能的工作成果,開創與人工智能分工明確、效率提升、相互促進的財務工作新格局,助力企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倩,陳磊.淺析人工智能下會計人員職能的轉變[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11).
[2]祝珊.人工智能與會計人員[J].商場現代化,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