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彬
(焦作黃河河務局武陟第二黃河河務局,河南 焦作 454150)
在黃河流域經濟空間開發的過程中,受到經濟空間差異性的影響,其開發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為了能夠使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更加平衡,對其空間差異性、影響經濟開發的因素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夠促進黃河流域資源的合理用,促進其經濟協調發展。
造成黃河流域各區段城市間的經濟空間分異根本原因是各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各城市所處的地理自然條件的差異。黃河上、中、下游間環境在空間上的不同,導致了三個區段城市間經濟過程中的不平衡性,進而造就了各區段城市間在經濟空間上的基本格局。本文探討的空間分異性指的是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在自然環境、經濟因素、文教、社會生產方面區別。正是由于流域內各區段城市中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城市空間分異的格局和各城市不同的開發模式。
黃河上、中、下游間城市經濟空間發展類型有三類模式:流域增長極、流域增長軸和流域核心——邊緣(圈層)三種格局。
上游河流流段城市經濟空間布局呈現出增長極模式。上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低于全流域經濟GDP平均水平,只有少數的幾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大,上游這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分散城市形成了上游流域經濟的增長極格局。于京包線、大運線發展起來的城市,這些城市形成了以交通軸為主的軸線格局。下游以山東省濟南市和河南省鄭州市為核心區,向外圍區輻射,形成圈層格局。
若要探究黃河流經區域之間的經濟開發模式,必須結合黃河中可能影響開發的多方面因素進行合理分析,本文經過整合共將對黃河經濟開發形成影響的因素歸結為以下三大類。
在黃河流經區域的上游部分,由于受到當地地形地勢等地理生存環境因素的局限,該區域的居民只能更加趨向于環境氣候相比之下較好,地形比較適宜居住的區域,不斷向該區域進行集中靠攏,因此逐漸形成了增長級模式,該模式具備雙重概念,一是形容地理方面的區域集中性行為,其集中的核心稱之為增長中心點。另一方面則表示對于經濟空間上的某種行為推動,在此文中則指經濟空間的開發。由于受到以地勢為主的因素影響,部分黃河上游區域的經濟帶都形成了特有的地勢發展特征。例如黃河流域中山西太原的經濟帶以太原為中心方向,整體向南順著榆次、介休、到祁縣,以及北聯忻州、定襄,東至盂縣、東陽等地區的經濟走向便是在當地地貌的主要影響之下形成的經濟帶。
空間經濟開發的重點區域目標絕大多數集中在具備豐富自然資源的地區,此種集中資源節點城市的針對性選擇方式非常顯著的體現出了自然資源與相關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密關聯,也暴露出其經濟開發對于自然資源儲備量的依賴性。黃河流域中相關的經濟開發包含了部分礦產資源的開發項目,此類項目的開發對于黃河中水源的需求依賴尤為嚴重,該需求也是形成黃河河道開發分支的主要原因。
不難發現,黃河流域中的經濟空間開發所集中的重點城市都具備一個共同特征,其基本上都處于交通線路中的主要樞紐,近年來隨著黃河上游中的眾多地區交通建設的強化,重點經濟開發城市也增強了對于周邊區域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態對于地區的經濟開發是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黃河流經的部分區域自然環境之惡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地人們的經濟生產活動,繼而阻礙了經濟開發。隨著人們對于生活需求的不斷擴張,其對黃河區域的自然環境也造成了諸多不可逆的損害,環境的逐漸惡化也成為了經濟開發的限制因素之一。
采用此種開發模式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地區,主要以山東等地區作為代表,根據其境內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層開發,在實際經濟開發過程中,將濟南作為高等級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向鄰近的平陰、章丘、萊蕪、臨沂等第一圈層經濟開發的城市進行開發擴散,繼而向濱州、淄博、泰安、聊城等第二圈層進發,由高階發達經濟城市逐漸采取向外圍城市圈層擴展的舉措。
多中心開發則指在開發區域當中指定幾個重要的定點開發區域,將這幾個區域作為當地的經濟開發中心,采用此類模式的城市主要以內蒙古地區作為主要代表,在此區域選擇的開發中心點主要有作為其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及包頭和鄂爾多斯等三個城區,以這三種城區作為開發主導繼而向周邊呼倫貝爾、赤峰等地區逐步擴散。
“點一軸”經濟開發模式多見于黃河流經區域的中游部分地區,此種模式中的點主要設置在經濟相對最為發達的幾個城市,以黃河流域中主要的主干及分支作為經濟開發軸,例如在此流域中的代表地區陜西,則在開發中以先咸陽等地區作為開發重點,通過黃河流域干線逐漸延伸到渭南、楊凌、銅川等城市。
前文曾對增長極模式做出解釋,由前文可知適應增長極經濟開發的區域絕大多數都集中在黃河流域的上游地帶,其中人口數量最大的聚集地基本上都可以認定為是經濟的重點建設地區。
對黃河區域空間經濟開發和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黃河領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物產資源,可以創建更多經濟品牌,帶動區域發展,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總之,在當代經濟市場不斷繁榮的背景下,中國正處于蓬勃向上的時期,此時進一步夯實黃河區域經濟建設基礎,以此為國家經濟發展助力,是必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