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張 勇
(1.中國人民銀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陜西 渭南 714000;2.中國人民銀行濟寧市中心支行,山東 濟寧 272000)
當前,我國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社會融資活動較為活躍,在整個社會融資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中有大量影子機構和業務,但對其總體規模、運作方式、資金流向等尚難以全面把握,風險也無法準確判斷。為此,本文通過對具有影子銀行功能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展調研,分析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走向、運作方式、與銀行體系的關系以及風險傳導途徑。
融資性擔保機構按照公司類型分主要有:政府引導并控股的擔保機構、互助性擔保機構、商業性擔保機構;按性質分有:社團法人型、事業法人型、企業法人型擔保機構。從各地的情況看,企業法人型擔保機構占比較多,其次是以事業法人的形式注冊的擔保機構,實行內部互助擔保的社團型擔保機構數量相當較少。
三種類型的融資性擔保機構資本金主要來源有:一是政府資金注入,主要起引導的作用;二是社會法人入股,多為民營中小企業入股,在同等條件,享受優先擔保的權利;三是自然人入股。就各地的情況看,政府股份占比較少,企業法人股東占比較多。
經過近年來的規范整頓,融資性擔保機構規模、實力雖大幅提升,但對于服務實體經濟仍顯單薄,如東部某省融資性擔保機構平均注冊資本5800萬,資本逾億元的機構占比僅14%。當前擔保機構主要經營范圍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房地產項目貸款擔保、個人房產抵押貸款擔保、汽車貸款擔保;項目投資、資產管理;專業融資咨詢。但由于資本金規模普遍較小,金融機構對其認同度不高,帶來了部分擔保機構業務上的空置和經營上的虧損,擔保機構做大做強困難較大。
在當前信貸管理體制和信貸責任追究的剛性約束下,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不愿意放大擔保系數和分擔貸款風險,銀行與擔保公司之間很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風險全部由擔保公司承擔,嚴重限制了擔保公司業務的開拓。
據調查,當前擔保機構同業競爭日趨激烈,經營效益低,加之各家銀行信貸規模日趨緊張,融資性擔保業務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部分機構受資本的逐利性影響,出現業務“異化”、經營范圍偏離主業,開展變相攬存、高息放貸等經營業務。如部分在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融資性中介機構,既從事核準的融資擔保業務,又超出經營范圍開展中介性民間借貸業務。
一是從事民間借貸中介業務的擔保機構以“經濟咨詢”、“投資擔保”、“理財服務”等名義不定向吸收企業、個人資金,以借據形式載明存款人(或受益人)名稱、期限、利率以及付息方式,如某些擔保公司規定存款期限必須在3個月以上,存款年利率在15%以上,存款人按月領取利息。二是擔保機構利用自有資金開展放貸,這部分資金來源規模較小。
借出資金一般采取擔保抵押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款人提供擔保人或房產、車輛、設備等抵押物,經專業評估機構后按評估價值的20%-70%確定放款額度;另一種是擔保機構與典當行等其他民間借貸中介機構開展業務合作,由擔保機構向典當行融入資金提供給借款人。據對部分擔保機構參與民間借貸的了解,所有貸出資金無論期限長短均執行固定貸款利率,年化利率區間為20%-35%,到期后一次還本付息。該利率水平已遠超過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四倍,具有明顯的高利貸特征。
擔保機構成為民間借貸中介平臺的資金運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采取營銷等手段變相吸收存款,自主放貸給資金需求者;二是充當“信息傳遞人”和“見證人”的作用,促成資金充裕者和借貸方發生借貸關系。但是由于借款人與放貸者互不了解,擔保機構發揮主要中介作用,從放貸者手中收取款項后交給借款人,借款人在還款時將款項交給中介機構或其經辦人,運作方式不透明。
據調查,當前擔保機構將大部分資金借貸給資金鏈條緊張的中小企業用作“過橋”資金,由此已經形成: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向擔保機構貸款→還銀行貸款→向銀行貸款→還擔保機構貸款”典型的“過橋”貸款,掩蓋了真實的還款能力,影響銀行對其經營情況、信用情況的準確判斷,并且借貸利率大大高于一般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企業一旦經營不善,資金周轉困難,將嚴重影響銀行信貸資金安全。風險傳導途徑為:借款方(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或個人)資金鏈斷裂→銀行貸款還擔保機構→銀行貸款損失。
由于擔保機構借貸出的資金不受政策制約,其逐利性容易導致逆向選擇,當前國家宏觀調控限制發展行業中的小企業資金更加緊張,更愿意借貸高利率的民間資金。據調查,當前部分民間資金流入了房地產等短期內容易產生暴利的行業。但隨著國家逐步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房地產市場價格調整,房地產企業利潤空間縮小,易導致資金鏈斷裂,風險暴露。但是由于擔保公司資金資金鏈也非常脆弱,放貸資金數額往往超出自有資金數倍,一旦面臨大額放貸損失,就易于倒閉或破產,從而威脅其在銀行負擔保責任的貸款的安全性。風險傳導途徑為:借款方(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或個人)資金鏈斷裂→擔保機構資金損失→擔保機構倒閉或破產→擔保機構在銀行負擔保責任的貸款風險加大。
當前在高額利息回報的誘惑下,部分企業和普通民眾將自有資金或者儲蓄,甚至抵押房產獲得銀行貸款,轉存給擔保機構等民間借貸中介平臺,以取得高額利益。這部分資金游離于銀行體系,缺乏科學系統的監測,社會流動性、借款規模狀況無法準確統計。而由于擔保機構資金運作的不透明,萬一有些“風吹草動”信息,很容易引發存款者對擔保機構的擠兌,而擔保公司資金資金鏈脆弱,從而面臨較大的資金風險。風險傳導途徑為:借款方(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或個人)資金鏈斷裂→擔保機構資金損失→擔保機構遭擠兌、倒閉或破產→債權人(有銀行貸款資金轉存擔保機構的客戶)資金損失→銀行信貸損失。
當前國內某些地區個別銀行內部員工利用自身的客戶資源優勢,組織、撮合或直接參與到民間借貸中。一種是利用自身熟悉的儲蓄客戶資源,介紹給擔保機構作為資金來源,另一種是利用自身了解的貸款客戶在不能獲取銀行貸款的情況下,撮合其使用擔保公司等機構的高額借貸資金,作為“過橋”資金或緊急周轉。在此過程中,銀行員工通過借出自有資金或變相吸收客戶存款或為借貸方提供擔保等方式,參與到民間借貸中。因此,面臨資金損失時,勢必卷入糾紛或惡性案件中,特別是銀行高管人員牽扯其中,對銀行穩定經營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風險傳導途徑為:借款方(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或個人)資金鏈斷裂→擔保機構資金損失→債權人或擔保人(銀行員工參與者)資金損失→銀行經營風險。
建議有關部門對擔保機構進行排查規范,對“三無”擔保公司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對于沒有資本金或注冊資本達不到規定標準、主要依靠外部資金尤其是存款性集資進行資金拆借盈利的擔保機構,應責令其立即整改,并給予相應處罰。
一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內控制度,規范擔保機構業務行為,使其自身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運行模式。二是不斷創新風險控制手段,建立風險監測和應急處理機制,足額提取規定的風險準備金。三是建立和完善內部激勵制度,引進法律、金融、財務等專業人才,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和從業人員培訓,促進行業的整體素質提升。
一是制訂稅收、利率優惠政策,減輕擔保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的生存壓力;二是政府和基層人行、銀監會密切配合,做好商業銀行的聯系協調工作,改善擔保公司發展環境;三是建議財政每年從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作為擔保風險基金,或按當年擔保貸款額和社會貢獻給予獎勵扶持,減輕擔保公司風險壓力。
建議政府部門樹立審慎監管理念,結合擔保行業實際運營情況,加快研究制訂風險處置、重大風險事件報告、應急管理和問責等制度方案;指定專人專崗負責重大風險事件的接報上報和應急管理工作,確保一旦發生案情能及時啟動應急處置預案,切實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有效避免系統性風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