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萌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微商行業自2012年開始出現,截至2016年,我國微商行業從業人員為1535.2萬人,微商市場交易規模更是達到了3287.7億元。微商的蓬勃發展,緩解了一部分就業壓力,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繁榮,但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監管舉措,導致消費者在交易中的權益頻頻受損,大大降低了社會對于線上交易的信任度。健全對微商行業的監管制度,保障微商交易的規范化,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基本權益,才能實現以微商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
微商是指以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為媒介,向公眾進行商品銷售的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不可否認微商的產生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刺激了各種消費,但是它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引發了很多交易風險,使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線下交易中,買家可以當面了解商家的商品質量,作出較為正確的判斷;但線上交易中,買家對商家的商品的全部認知都來源于商家提供的信息,如商品圖片、成交數量、他人評價等。微商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無需繳納保證金就可以成為賣家進行交易,這給很多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機,導致假冒偽劣產品盛行。很多微商對商品功能進行夸大甚至虛構,在朋友圈曬出通過軟件合成的交易記錄來營造出產品很火爆的假象,借此誤導、吸引消費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為了擴大客戶群體,提高經濟利益,微商會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客戶個人信息,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消費者在購買微商的產品及服務時,大多需要提供姓名、聯系方式、收貨地址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不免會被求財心切的不法商家泄露或出售。此外,微商有時會通過二維碼掃描進行收款或提供服務,這種交易方式極不安全,很有可能導致手機病毒的蔓延,對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和銀行賬戶安全構成威脅。2014年我國新修訂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作出規范,但其規定尚不完善,難以全面解決實踐中出現的若干復雜問題。
微商銷售的產品缺乏質量保證,而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都沒有提供消費者維權的渠道,消費者在收貨后發現自己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想要維權卻投訴無門,這時商家可以迅速拉黑消費者了事,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
由于微商交易大多是微信直接轉賬到賣家賬戶,沒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暫時保管貨款的環節,導致消費者付款后很可能被商家拉黑且收貨無望,甚至沒有有效的投訴渠道。
微商產生于2012年,最初是在朋友圈中小范圍傳播,銷售的商品也多為美妝產品,消費群體規模較小,出現的問題也不像現在這樣紛繁復雜。隨著微商逐漸發展,經營范圍擴大至食品、醫藥、服裝等各個領域,產品質量逐漸降低,各類糾紛也就接踵而至。但是由于微商起步晚,發展速度又過快,相應的法律監管制度沒能及時建立并完善,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況產生。
很多消費者缺乏維權意識,部分消費者即使知道自己購買了假貨,但由于商品價格不高,為了減少麻煩就放棄維權;部分消費者在得知自己購買了假貨后出于商家是自己的親友,不愿意拉下面子索賠;還有部分消費者雖然有維權的意圖,但因為沒有保留相關的消費憑證,失去了投訴依據。
經營者利用微商平臺法律監管缺乏而采用不正當的手段進行交易獲取利益,給消費者帶來巨大困擾。
微商產生的門檻極低,只需用手機號碼注冊一個微信號即可,甚至無需任何認證,導致微商行業良莠不齊,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必須對微商的市場準入進行嚴格監管。建立微商實名注冊制度,頒發電子營業執照,載明其個人信息、經營范圍、聯系方式和地址等信息并進行實質性審查,構建嚴格的微商市場準入制度。
為了交易的安全與效率,消費者在微商交易中提供個人信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想要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免受侵害,除了實行微商市場準入制度外,還應該明確舉證責任以及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標準,使消費者隱私權面臨風險時有法可依。充分發揮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制度,使其在新型交易模式中得到有效應用。
監管部門督促提供微商服務的平臺盡快建立消費者維權渠道,出臺相應政策對消費者知情權、隱私權、求償權等基本權益的保護,使消費者權益受損時能夠得到充足的救濟。此外,我國應完善現有的訴訟程序,考慮增設小額消費訴訟法庭,構建專門審理小額交易訴訟的簡易程序,節省開支,提升訴訟效率。
第三方支付系統在交易中具有擔保和監督的功能,要保證微商交易的安全性,就必須向其他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學習,引入第三方支付系統。在交易過程中如果出現諸如商品質量或賣家失聯的情況,可以向第三方支付系統提出拒絕給付貨款的申請,保障財產安全。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對于微商交易的規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消費者處于微商交易中的弱勢地位,各項基本權益面臨極大風險和挑戰。維護微商交易模式中的消費者權益,不僅是為了保護交易秩序,也有利于微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是關乎微商本身良好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