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所謂言傳身教,就是用言語來教導,用行動來示范,它很好地概括和體現了教育中言語引導與榜樣示范相結合、教授與踐行相統一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率先垂范的重要性,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教育方式。
言傳身教,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要會說,會教導孩子;也要會做,以實際行動做好示范。所謂言傳,就是用語言來傳授,就是用富于情感的語言進行說服和引導的教育方式。言傳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怎么樣做到讓孩子愿意聽、聽得懂、聽得進也是大有學問的,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用孩子們的語言去言傳。比如,面對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可以用親子共讀寓言小故事、繪本等方式,用代入感讓孩子理解言傳的道理;面對學生,老師可以創設具體形象的情境,開展品格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形象地向學生傳遞什么樣的行為是被鼓勵和提倡的,什么樣的行為是要極力避免和禁止的。所謂身教,就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給孩子做示范,樹立榜樣,傳遞教育價值觀。
言傳身教,言傳和身教要一致。言傳和身教是并列關系,對教育的統一性是有要求的。也就是說,言傳和身教傳遞的教育目標、方向、價值理念必須一致,否則就容易造成孩子的理解接受出現困惑、障礙。對于低幼年齡段的孩子,父母言行不一會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其無法建立穩定的價值判斷;對于大一些的孩子,特別是進入學齡段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已經有初步的認知,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如果父母或老師言行不一,很容易引起他們的抵觸心理。比如,大人不讓孩子喝冷飲、吃冰棍,自己卻偷偷吃,他就會說,為什么你就可以吃,我就不可以。這樣,對孩子的言傳要求就失去了權威性、嚴肅性。
言傳身教,身教更要重于言傳。我們常說,言傳身教,身教為先,講的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它強調教育要從教育者自身的實際行動做起,不同的做法會得到迥然相異的教育效果。又有“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其實都是在說身教更要比言傳重要。作為家長,永遠要記住身教勝于言傳,要時刻不忘自己的角色,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家長給孩子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要求,最好自己先做到。比如,不讓孩子玩手機,那么自己要先管控好自己。
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是孩子兩個不同的場,家庭帶領孩子走向生活,學校帶領孩子走向社會。父母的言傳身教其實就是“家風”,好的家風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就是給孩子樹立做人處事的榜樣。而在學校這個場,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以良好的師風師德感召和熏陶學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者都要言傳身教、身教為先、言行一致。